Please wait a minute...

当期目录

    2016年, 第25卷, 第3期 刊出日期:2016-06-25 上一期    下一期
    全选选: 隐藏/显示图片
    述评
    口服普萘洛尔治疗婴幼儿血管瘤中国专家共识
    郑家伟, 王绪凯, 秦中平, 范新东, 李凯, 杨耀武, 霍然, 刘少华, 赵吉宏, 汪小勇, 周德凯
    2016 (3):  257-260. 
    摘要 ( 477 )   HTML ( 3 )   PDF(786KB) ( 739 )  
    婴幼儿血管瘤是儿童最常见的良性血管肿瘤,过去曾采用过多种方法进行治疗,包括口服或注射途径的药物治疗(激素、长春新碱、α干扰素、平阳霉素),激光治疗,放射性核素贴敷或局部注射,冷冻治疗,手术治疗等,其疗效不一,副作用或并发症多且较严重。自2008年意外发现β受体阻滞剂普萘洛尔对血管瘤具有显著效果以来,口服普萘洛尔已经成为婴幼儿血管瘤的首选治疗,但有关药物剂量、次数、用药年龄、疗程、用药方案、监测、不良反应等,仍无统一意见。为规范普萘洛尔在婴幼儿血管瘤治疗中的应用,避免过度治疗或治疗不足,减少并发症的发生,经国内多名不同专业从事婴幼儿血管瘤诊治的知名专家共同讨论,形成普萘洛尔治疗婴幼儿血管瘤的中国专家共识,供临床医师参照执行。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论著
    流动性复合树脂核材料在短时超高光强照射下的聚合效果
    何少伟, 耿藤瑜, 孟翔峰
    2016 (3):  261-265. 
    摘要 ( 205 )   HTML ( 0 )   PDF(905KB) ( 226 )  
    目的 评估流动性双重固化复合树脂核材料在短时超高强度照射下的聚合效果。方法 将双重固化流动性复合树脂核材料(regular dentine, Para core)注满单端开口的长方体形不透光硅橡胶模具中,将光固化灯紧贴开口端,以1000 mW/cm2持续照射10、20 s或以3200 mW/cm2持续照射3、6 s。试件避光保存1 h后取出,测量试件纵断面距照射光源1~10 mm间,以1 mm为间隔共10个深度的努氏显微硬度以判断聚合效果。试件继续避光保存24 h后,重复上述测量。采用SPSS 16.0软件包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除3200 mW/cm2、3 s光照射条件无法引发光固化反应外,在其余光照射条件下,试件在光影响深度内的硬度值在光照后24 h都显著高于单纯化学固化产生的硬度值,但光照射对试件的影响深度有限。在试件的光影响深度内,随着光照射时间的延长,试件的硬度值得到显著提高;而试件在3200 mW/cm2、6 s和 1000 mW/cm2、20 s条件下光照射后24 h的硬度值无显著差异。结论 3200 mW/cm2光强度照射时间必须延长到6 s,才能保证引发流动性复合树脂核材料的光固化反应,并获得合适的聚合效果。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雌激素改变对大鼠髁突雌激素受体表达及形态的影响
    许鹏, 陈传俊
    2016 (3):  266-270. 
    摘要 ( 171 )   HTML ( 1 )   PDF(989KB) ( 327 )  
    目的 探讨雌激素在髁突形态学改变过程中可能的作用及机制。方法 40只6周龄健康未孕雌性SD大鼠,随机平均分为对照组、避孕药组、避孕药+生理盐水组和避孕药+雌二醇组。实验前和第12周、16周分别检测血清雌二醇浓度,实验结束后处死大鼠,检测髁突软骨ERα和ERβ的表达,观察髁突形态学改变。采用SPSS11.0软件包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血清雌二醇浓度检测结果显示,第12周时,与对照组相比,各组血清雌激素浓度均显著降低(P<0.05);第16周时,与避孕药+生理盐水组相比,避孕药+雌二醇组血清雌二醇浓度显著上升(P<0.05)。H-E染色及免疫组织化学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避孕药组大鼠髁突软骨发生退行性改变,ERα、ERβ表达均显著降低(P<0.05);与避孕药+生理盐水组相比,避孕药+雌二醇组退变的髁突软骨出现修复改变,ERα表达升高(P<0.05),ERβ表达无显著改变(P>0.05)。结论 雌激素浓度降低可出现髁突软骨退行性变,而使用戊酸雌二醇可提高血清雌激素浓度,增加ERα表达,并可能通过ER途径介导完成缓解髁突软骨退行性变的过程。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桂皮醛对成骨细胞成骨功能及BMP-2 mRNA表达的影响
    郝文秀, 张云涛, 张雅杰
    2016 (3):  271-274. 
    摘要 ( 191 )   HTML ( 1 )   PDF(827KB) ( 219 )  
    目的 探讨不同浓度桂皮醛液(cinnamaldehyde, CA)对成骨细胞成骨功能及BMP-2表达的影响。方法 以0(对照组)、10、20、40、80、160、320 μg/mL的CA作用于小鼠颅顶前骨细胞亚克隆14(MC3T3-E1 subclone 14, MC3T3),MTT法检测在CA作用1、3、5 d后的增殖情况,分别在3、5、7 d检测碱性磷酸酶( alkaline phosphatase, ALP)活性,以观察6种浓度的CA对成骨细胞成骨功能的影响;荧光实时定量PCR(quantitative real-time PCR,RT-qPCR)检测BMP-2 mRNA在低浓度组(10、20 μg/ml)CA作用1、3、5 d后的表达。采用SPSS 17.0 软件包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MTT显示,10、20 μg/mL的CA作用于MC3T3后,与空白对照组相比,吸光度值稍有下降但差异不显著 (P>0.05),ALP活性显著提高;RT-qPCR结果显示,10、20 μg/mL的CA促进BMP-2 mRNA的表达(P<0.05),40、80、160、320 μg/mL的CA可抑制成骨细胞增殖、ALP活性及BMP-2 mRNA的表达(P<0.05),随着浓度升高,抑制作用更明显。结论 低浓度CA可提高成骨细胞的ALP活性,促进成骨和BMP-2 mRNA表达,其机制可能是通过上调BMP-2基因表达。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胶原蛋白和20α羟胆固醇复合涂层对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成骨表达的影响
    郑颖, 刘帆, 王岩, 刘奕
    2016 (3):  275-280. 
    摘要 ( 146 )   HTML ( 0 )   PDF(995KB) ( 270 )  
    目的 探讨固定在金属钛表面类骨磷灰石上的胶原蛋白(collagen, Col)和20α羟胆固醇(20α-hydroxycholesterol, HC)复合涂层对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one mesenchymal stem cells, BMSCs)成骨表达的影响。方法 通过CCK-8法评估BMSCs在固定了生物活性分子的钛表面上不同时间点的增殖能力;通过检测碱性磷酸酶活性(ALP activity)评估BMSCs在固定了生物活性分子的钛表面上不同时间点的早期分化能力;通过Western免疫印迹法检测BMSCs在不同时间点骨钙素(osteocalcin,OC)和I型胶原蛋白(collagen I, Col I)的表达。采用SPSS 17.0软件包对数据进行t检验。结果 CCK-8检测结果显示,共固定Col和HC的复合涂层提高了BMSCs的增殖能力,单一固定在具有类骨磷灰石钛表面上的HC对BMSCs的增殖能力无显著影响;检测ALP活性发现,共固定Col和HC的复合涂层显著提升了BMSCs的早期成骨分化能力,在单一固定HC涂层上,BMSCs的ALP活性比在单一固定Col的涂层高;Western 免疫印迹结果显示,共固定Col和HC的复合涂层增加了BMSCs的OC和Col I表达,显著提高了BMSCs的晚期成骨能力;此外,在单一固定Col的涂层上,骨钙素和I型胶原蛋白的表达要高于在单一固定HC的涂层。结论 共固定的Col和HC复合涂层显示出良好的生物相容性,两者显著促进BMSCs的增殖能力和成骨分化能力。[关键词] 钛;磷灰石;胶原蛋白;羟胆固醇;成骨分化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SD大鼠咬合创伤模型的建立
    忻贤贞, 杨旭, 魏斌
    2016 (3):  281-283. 
    摘要 ( 169 )   HTML ( 0 )   PDF(777KB) ( 265 )  
    目的 观察并筛选得到最有效诱导SD大鼠咬合创伤的建模方法。方法 选用实验级雄性SD大鼠,体重150~200 g,鼠龄10~12周。麻醉后,在其上颌后牙分别用Super-bond和Multi-link粘结不锈钢方丝、树脂、铸造半冠、铸造半冠联冠、使用选择性激光熔积(selective laser melting,SLM)技术制作的半冠、SLM半冠联冠。粘结后,每天观察实验装置脱落率。采用SAS8.2软件包的Fisher精确概率法,分析不同方法之间的差异。结果 采用Super-bond或Multi-link 2种方式,对脱落率的影响无显著差异。在黏结方式不影响脱落率的前提下,分析不同实验装置之间对脱落率的影响,组间差异具有显著性(P<0.0001)。结论 应用SLM技术制作的修复体,在SD大鼠咬合创伤模型中诱导咬合高点是有效的、可行的。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3种钴铬钼合金美观卡环用于前磨牙的固位力分析
    邬雪颖, 钟群
    2016 (3):  284-287. 
    摘要 ( 233 )   HTML ( 1 )   PDF(867KB) ( 275 )  
    目的 研究3种不同设计的钴铬钼合金卡环在前磨牙的固位力变化,为临床选择适合美观要求的卡环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EZ20万能测力仪,测定钴铬钼合金的传统三臂卡、改良RPI卡环和变异Y形卡环在上颌第二前磨牙的0.25、0.50、0.75 mm 3个倒凹深度上的固位力。采用SPSS22.0软件包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在0.25和0.50 mm倒凹深度时,卡环固位力大小排序为传统三臂卡>变异Y形卡环>改良RPI卡。在0.75 mm倒凹深度,循环开始时卡环固位力大小排序与前2组相似,但在衰减后改变为变异Y形卡环>传统三臂卡>改良RPI卡。结论 对位于美学区域的前磨牙区,进入0.75 mm倒凹深度的变异Y形卡环即可提供足够的固位力,又位于美观固位区并靠近龈缘,临床设计义齿时可优先考虑。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超声预备牙体表面的三维形貌分析
    侯永福, 边华琴, 张磊, 孙珍
    2016 (3):  288-291. 
    摘要 ( 189 )   HTML ( 1 )   PDF(1168KB) ( 238 )  
    目的 了解超声制备牙体的表面三维形貌特征。方法 将纳入的10颗上颌前磨牙,按照临床烤瓷冠牙体预备要求及步骤,完成牙体初步预备,形成的浅凹形肩台,采用分半预备,牙体一半(对照侧)使用常规马尼车针制备肩台及抛光,另一半(超声处理侧)依次使用超声预备车针PM1/PM2/PM4制备肩台及抛光,完成肩台边缘线,使肩台均匀下移约0.5 mm。通过电镜及白光干涉仪观察、记录表面三维粗糙度、表面偏态,采用SPSS13.0软件包对所得的各组数据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分析。结果 扫描电镜及白光干涉仪均观察到,对照组表面旋转器械的砂石磨削痕迹明显;与处理组相比,呈现更细密的波纹状,而处理组波纹痕迹的上表面被较平整的小平面覆盖;超声处理组与对照组相比,处理组表面粗糙度以及表面偏态均显著小于对照组(P=0.011,P=0.000)。结论 超声预备的牙体表面形貌较常规旋转器械更平整、光滑。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3种大块充填树脂的耐磨耗性能及挠曲强度的比较研究
    张欢, 张梦龙, 仇丽鸿, 于静涛, 薛明, 詹福良
    2016 (3):  292-295. 
    摘要 ( 349 )   HTML ( 0 )   PDF(849KB) ( 778 )  
    目的 比较3种大块充填树脂的耐磨耗性能及挠曲强度。方法 选取SDR、SonicFill、Tetric N-Ceram Bulk Fill及传统纳米树脂Herculite Precis,分别制作成直径为10 mm、高度为2 mm的圆柱体耐磨耗实验试件和2 mm×2 mm×25 mm长方体挠曲强度实验试件。将磨耗试件固定在往复滑动球-片式磨耗试验机上,以人工唾液作为磨耗介质,加载力为50 N,磨耗1万次后计算体积磨损值。应用万能实验机以1 mm/min的加载速度,测量并计算试件挠曲强度值。采用SPSS13.0软件包对4种复合树脂体积磨损量及挠曲强度值的差异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 4种树脂的体积磨损量从大到小依次为SDR(1.2433±0.11) mm3、SonicFill (0.6331±0.09) mm3、Tetric N-Ceram Bulk Fill(0.3558±0.05) mm3、Herculite Precis(0.3097±0.04) mm3,挠曲强度值从大到小依次为SonicFill(136.2184±14.61) MPa、Herculite Precis(124.1468±18.25) MPa、Tetric N-Ceram Bulk Fill(119.2082±16.36) MPa、SDR(103.6246±7.03) MPa。Tetric N-Ceram Bulk Fill与对照树脂Herculite Precis的体积磨损量和挠曲强度值均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 综合材料的耐磨耗性能和挠曲强度,大块充填树脂Tetric N-Ceram Bulk Fill可能更适合作为后牙直接充填材料。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全脱位牙延期再植根面牙周膜不同去除方法的比较
    陈晖, 张旸, 汪俊
    2016 (3):  296-300. 
    摘要 ( 307 )   HTML ( 7 )   PDF(1135KB) ( 313 )  
    目的 研究全脱位牙延期再植前去除其根面坏死牙周膜的有效方法。方法 取35颗因正畸需要拔除的健康右下颌第一前磨牙,室温下干燥保存超过1 h,随机平均分为5组。①阴性对照组;②机械去除组:用手术刀片刮除根面坏死牙周膜;③化学去除组1以1%NaClO溶液浸泡实验牙5 min;④化学去除组2以2%NaClO溶液浸泡实验牙5 min;⑤化学去除组3以1%NaClO溶液浸泡实验牙10 min。然后用扫描电镜和组织学切片观察评价各组间牙周膜残留和牙骨质剥脱情况,采用SAS 8.02软件包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牙周膜残留方面,阴性对照组显著高于机械去除组和3个化学去除组(P<0.05),机械去除组显著高于3个化学去除组(P<0.05),但3个化学去除组之间无显著差异。牙骨质缺损方面,机械去除组显著高于阴性对照组和3个化学去除组(P<0.05);阴性对照组和3个化学去除组之间无显著差异。结论 在本实验条件下,机械去除法既无法去净根面坏死牙周膜,又会导致根面牙骨质层破坏。化学去除法能在有效去除根面牙周膜的同时,很好地保持牙骨质层的完整性,较机械去除法更佳,是一种较理想的方法。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成人安氏Ⅰ类错牙合正畸前、后髁突形态的变化
    史秋涛, 卢海平, 肖芳, 蒋镇, 柳毅, 谷志远
    2016 (3):  301-305. 
    摘要 ( 417 )   HTML ( 3 )   PDF(1017KB) ( 361 )  
    目的 运用锥形束CT(CBCT)分析成人安氏I类错牙合正畸治疗前、后髁突形态在三维方向上的变化。方法 选取25例临床无口腔颞下颌关节紊乱症状的成人安氏I类错牙合患者(男5例,女20例)正畸治疗前、后双侧颞下颌关节的CBCT影像,应用Mimics10.01软件对CBCT影像进行三维重建,测量正畸治疗前、后髁突的高度、最大轴位平面和最大矢状位平面的面积及骨密度,三维髁突及上部三维髁突的体积及骨密度,采用SPSS19.0 软件包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最大轴位平面和最大矢状位平面的面积和骨密度值较治疗前显著降低(P<0.05);三维髁突体积及骨密度和上部三维髁突骨密度较治疗前显著降低(P<0.05)。结论 成人安氏I类错牙合正畸治疗前、后髁突发生适应性的改建。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口腔曲面体层片判断上颌牙根突入上颌窦的敏感度与特异度分析
    米晓晖, 刘加强, 吴勇
    2016 (3):  306-309. 
    摘要 ( 518 )   HTML ( 0 )   PDF(836KB) ( 382 )  
    目的 评价口腔曲面体层片判断上颌牙根突入上颌窦的敏感度与特异度。方法 纳入110例患者,男42例,女68例;年龄15~36岁,上颌第二磨牙已完全萌出,拍摄全牙列锥形束CT(CBCT)及口腔曲面体层片。分别根据2种影像数据观察上颌尖牙、上颌第一前磨牙、上颌第二前磨牙、上颌第一磨牙及上颌第二磨牙牙根是否突入上颌窦。以CBCT观察结果为金标准,收集四格表资料,计算口腔曲面体层片进行判断的敏感度、特异度、准确度、阳性似然比、阴性似然比及牙根进入上颌窦的发生率。结果 口腔曲面体层片判断牙根是否突入上颌窦的敏感度分别为上颌尖牙100%,上颌第一前磨牙100%,上颌第二前磨牙96%,上颌第一磨牙99%,上颌第二磨牙96%。特异度分别为上颌尖牙94%,上颌第一前磨牙92%,上颌第二前磨牙84%,上颌第一磨牙55%,上颌第二磨牙67%。结论 口腔曲面体层片判断上颌牙根是否进入上颌窦的敏感度高,但是对于第二前磨牙、第一磨牙及第二磨牙判断的特异度较低。正畸临床不能以之作为上颌后牙支抗设计的依据。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3种抛光方法修复楔状缺损的疗效评价
    任强, 汪轶, 魏魁杰
    2016 (3):  310-313. 
    摘要 ( 194 )   HTML ( 0 )   PDF(786KB) ( 231 )  
    目的 评价3种抛光方法对楔状缺损树脂修复后的临床疗效。方法 150例需要双侧下颌第一前磨牙楔状缺损治疗的患者随机分为Sof-lex discs系统抛光组、Super-snap系统抛光组和金刚砂抛光车针修形+橡皮杯抛光组,每组患者各50例,各100颗患牙。各组患者均使用3M Z350纳米复合树脂对楔状缺损进行充填,修复完成后使用3种抛光方法进行抛光。经过半年、1 a、2 a复查后,采用USPH&Ryge评估标准进行评价,采用SPSS17.0软件包对数据进行χ2 检验。结果 复合树脂经过3种抛光方法抛光后,继发龋、边缘密合性、边缘着色、表面粗糙度、色泽匹配、磨耗、牙龈健康状况在半年和1a后的差异无显著性。2a后3组比较,继发龋、边缘密合性、边缘着色、磨耗、色泽匹配有显著差异,Sof-lex discs系统抛光组、Super-snap系统抛光组显著优于金刚砂抛光车针修形+橡皮杯抛光组,其余各项无显著差异。结论 在楔状缺损复合树脂充填治疗后,使用Sof-lex discs系统和Super-snap系统抛光,能减少术后继发龋、边缘着色和磨耗发生,维持树脂边缘密合,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PUMA在唾液腺腺样囊性癌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雷印涛, 李俊福, 姜娟, 李晓光, 王旭霞, 陈岱韻
    2016 (3):  314-316. 
    摘要 ( 231 )   HTML ( 0 )   PDF(794KB) ( 241 )  
    目的 研究p53上调凋亡调控因子(p53 up-regulated modulator of apoptosis,PUMA)在唾液腺腺样囊性癌(salivary cystic carcinoma, SACC)癌组织及癌旁组织中的表达,探讨PUMA在SACC发生、发展中的作用。方法 利用实时定量PCR(RT-PCR)和Western 免疫印迹法分别检测27例SACC癌旁组织和27例SACC癌组织中PUMA基因和PUMA蛋白的表达。采用 SPSS19.0 软件包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以SACC癌旁组织作为对照样本,其PUMA基因表达相对定量为1,SACC癌组织中PUMA基因表达相对定量为0.57±0.17。PUMA蛋白在SACC癌旁组织和癌组织中表达的相对量分别为0.94±0.12和0.36±0.12。SACC癌组织中PUMA基因和PUMA蛋白的表达显著低于SACC癌旁组织(P<0.05)。结论 PUMA基因在SACC中的表达下调,与SACC的发生呈负相关。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应用一步法自酸蚀黏结系统进行窝沟封闭的效果评价
    苏红如, 徐培成, 钱文昊
    2016 (3):  317-321. 
    摘要 ( 221 )   HTML ( 0 )   PDF(791KB) ( 319 )  
    目的 观察3 种一步法自酸蚀黏结系统用于窝沟封闭术后封闭剂的保留率和龋齿预防情况,探讨其在学校龋病防治中应用的可行性。方法 选择360例7~9岁高危患龋儿童已经完全萌出的720颗下颌第一磨牙,采用自身半口对照方法,随机选择一侧作为实验组,分为A1(Beautibond自酸蚀黏结)、B1(Adper Easy One自酸蚀黏结)、C1(iBond SE自酸蚀黏结);对侧牙为对照组,分为A2、B2、C2组,应用传统磷酸酸蚀法。定期复查封闭剂保留情况和患龋情况。采用SPSS19.0 软件包对数据进行χ2检验。结果 3、6个月时,A1和A2,B1和B2,C1和C2的窝沟封闭剂保留率无显著差异(P>0.05);12个月时,A1和B1封闭剂保留率均显著低于相应的A2和B2组(P<0.05),C1和C2组无显著差异(P>0.05);24个月时,A1、B1和C1封闭剂保留率均显著低于相应的A2、B2和C2组(P<0.05);不同复查时间A1和A2、B1和B2、C1和C2患龋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3 种一步法自酸蚀黏结的窝沟封闭术临床防龋效果与磷酸酸蚀组相似, 推荐将一步法自酸蚀黏结系统用于窝沟封闭术,以加快学校口腔公共卫生工作;但其远期保留率低于磷酸酸蚀法,需加强观察。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DDR1在唾液腺黏液表皮样癌中的表达及意义
    王智明, 温惠媛, 杨东升, 叶明, 潘遥, 马颖, 张力平
    2016 (3):  322-326. 
    摘要 ( 235 )   HTML ( 1 )   PDF(1019KB) ( 235 )  
    目的 探讨盘状结构域受体1(discoidin domain receptor 1,DDR1)在唾液腺黏液表皮样癌(mucoepidermoid carcinoma,MEC)中的表达及意义。方法 采用免疫组织化学和Western 免疫印迹技术检测MEC细胞株M3SP2和MC3中DDR1的表达情况。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 检测58例唾液腺MEC组织及20例正常唾液腺组织中DDR1的表达,采用SPSS13.0 软件包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DDR1在黏液表皮样癌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为79.3%,显著高于正常唾液腺组织(10%,P<0.01)。DDR1的高表达与MEC的临床病理参数无显著相关性(P>0.05)。在黏液表皮癌细胞株M3SP2和MC3中,DDR1表达阳性。结论 DDR1在唾液腺MEC的发生、发展中可能发挥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上颌骨前方牵引配合快速括弓治疗骨性Ⅲ类错牙合畸形的疗效分析
    章依文, 沈刚
    2016 (3):  327-333. 
    摘要 ( 308 )   HTML ( 1 )   PDF(1415KB) ( 407 )  
    目的 根据前颅底解剖结构的稳定性为基础建立参考坐标系,评价上颌骨前方牵引配合快速扩弓矫治骨性Ⅲ类错牙合畸形的疗效。方法 选择20例采用上颌骨前方牵引矫治的骨性Ⅲ类错牙合畸形青少年患者为实验组,20例未进行任何治疗的骨性Ⅲ类错牙合畸形青少年患者为对照组,运用前颅底解剖结构重叠建立坐标系,对矫治(观察)前、后的侧位片进行头影测量分析。采用SPSS13.0软件包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实验组矫治后的上颌长度(Ptm-ANS)平均增加2.08 mm,对照组为1.34 mm,差异显著 (P<0.01);实验组和对照组的SNA和代表上颌骨相对位置的A-N具有显著差异(P<0.05)。实验组的上颌骨矢状向相对位置(S-Ptm)平均前移0.23 mm,对照组为0.21 mm,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 运用前颅底解剖结构重叠建立坐标系,可以更为全面地评价上颌骨前方牵引矫治后颌骨硬组织的变化。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Benex微创拔牙技术在前牙不翻瓣即刻种植中的临床应用
    任抒欣, 胡秀莲, 李健慧, 蒋析, 林野
    2016 (3):  334-339. 
    摘要 ( 462 )   HTML ( 7 )   PDF(1309KB) ( 517 )  
    目的 探讨Benex微创拔牙技术在前牙不翻瓣即刻种植中的技术要点,并评价其临床效果。方法 25例无法保留、需要拔除并具备即刻种植适应证的上前牙残根患者,接受Benex微创拔牙不翻瓣即刻种植。种植体植入同期安装愈合基台,4~6个月后行纵向螺钉固定,暂时冠修复,进行软组织塑形,3个月后完成永久修复。记录拔牙所需时间并应用视觉模拟评估量表(VAS)评估该方法的难易程度。影像学检查评估种植术后即刻及种植修复后1年种植体骨结合及边缘骨吸收。根据改良软组织美学指数(PES)评价拔牙术前及修复1年后的牙龈美学效果。采用SPSS13.0软件包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25颗种植体均获得良好的骨结合,随访期间无种植体脱落,修复后1年种植体边缘骨吸收(0.21±0.23) mm。拔牙后PES为8.8±1.19,与拔牙前相比,差异无显著性(P>0.05)。拔牙平均需时6.87 min,操作相对简便,VAS值为3.32 。所有患者对拔牙过程及修复效果满意。结论 Benex微创拔牙技术操作简单,适用于上颌前牙不翻瓣即刻种植,对软、硬组织无损伤,患者对治疗过程及种植修复效果满意。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309例口腔扁平苔藓患者药物依从性与饮食依从性调查分析
    黄吉燕, 李含卿, 陈梁, 赵厚明, 周海文
    2016 (3):  340-344. 
    摘要 ( 211 )   HTML ( 0 )   PDF(888KB) ( 249 )  
    目的 探讨口腔扁平苔藓患者药物依从性和饮食依从性,分析其影响因素。方法 采用横断面取样,使用自制问卷调查表以及Morisky量表收集309例口腔扁平苔藓(OLP)患者的数据信息,采用SPSS16.0软件包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口腔扁平苔藓患者饮食依从率为89%,药物依从率为55.02%。与患者的饮食依从性相关的因素为对疾病的认知水平和不良饮食习惯,未发现与药物依从相关的因素。阻碍患者遵医用药的3大原因分别是药物使用不便、忘记用药以及担心药物的副作用。结论 患者治疗依从性受多种因素的影响,需要政府、医务工作者及患者共同努力,建立有效的口腔扁平苔藓患者疾病管理机制。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唇腭裂患者正颌术后上颌骨短期稳定性的三维分析
    应王君子, 沈舜尧, 李彪, 孙昊, 张天嘉, 王旭东
    2016 (3):  345-351. 
    摘要 ( 344 )   HTML ( 0 )   PDF(1222KB) ( 317 )  
    目的 建立一种可同时反映上颌骨位置及姿势的三维测量方法,对唇腭裂患者上颌骨正颌术后的短期稳定性进行三维评估。方法 选取因唇腭裂继发上颌骨发育不足而行正颌手术的25例患者,按照患侧分为左侧唇腭裂组10例、右侧唇腭裂组8例、双侧唇腭裂组7例;收集术前6周(T0)、术后4天(T1)、术后3个月(T2)、6个月(T3)的全头颅螺旋CT资料,利用计算机辅助设计软件ProPlan建立三维坐标系,设定22个描述上颌骨空间位置的指标,并定义3个姿势角∠PP-CP、∠RP-CP、∠YP-CP,分别表示上颌骨在空间内俯仰、侧滚、摆尾。利用SPSS16.0软件包对T2、T3时的测量结果进行配对t检验。结果 成功建立了较为完整反映上颌骨空间位置及姿势的测量方法。在垂直向上,颌骨前部牙骨段向上的总体复发率为7.46%;在矢状向上,各组复发率分别为30.95%、8.01%和34.76%,无显著差异;在水平向上,单侧完全性唇腭裂组均出现整体向健侧平移,且前部偏向健侧、而后部偏向患侧偏转的复发趋势。结论 腭裂患者正颌术后上颌骨在三维方向内存在复发趋势,本研究建立的三维测量比二维研究能更有效地从平移和旋转的角度进行评估。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钛网联合浓缩生长因子重建上前牙唇侧骨板重度缺损的临床疗效评价
    林海燕, 张维丹, 于艳春, 贾洪宇, 王仁飞
    2016 (3):  352-356. 
    摘要 ( 338 )   HTML ( 0 )   PDF(1305KB) ( 340 )  
    目的 在上颌前牙唇侧骨板重度缺损的重建术中,应用钛网联合浓缩生长因子(concentrate growth factors,CGF)并且同期植入种植体,观察唇侧骨板修复情况以及种植体唇侧颈部新生边缘骨的稳定性。方法 选择20例上颌前牙唇侧骨板重度缺损患者,其中15例为单侧中切牙缺失,5例为双侧中切牙缺失,共25个植入位点。在种植体植入同期进行钛网联合CGF的复合引导骨再生(GBR)技术,埋入式愈合6个月后进行常规二期手术,临时修复3个月后进行永久修复。观察二期手术时骨缺损的修复情况,测量二期手术时、永久修复后3、6、12、18个月种植体唇侧颈部的骨厚度和边缘骨高度。应用SPSS19.0软件包对数据进行非参数多样本检验、Fierdman检验。结果 二期手术时唇侧骨板重建完整,新骨爬行至种植体顶端,唇侧颈部骨厚度平均为(2.69±0.154) mm;修复后3、6、12、18个月,唇侧颈部骨厚度分别为(2.67±0.152) mm、(2.66±0.153) mm、(2.65±0.153) mm和(2.65±0.151) mm,以种植体-基台连接处为基线,唇侧颈部边缘骨高度分别为基线下(0.02±0.048) mm、(0.69±0.085) mm、(0.87±0.019) mm和(0.87±0.013) mm。统计学分析表明,修复后3~12个月,唇侧颈部骨厚度随时间显著减小(P<0.001),以种植体-基台连接处为基线,唇侧颈部边缘骨高度随时间亦显著降低(P<0.001);两者在12个月和18个月的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 钛网联合CGF的复合GBR技术能有效重建上前牙唇侧重度骨缺损,颈部新生边缘骨厚度和高度在永久修复1年后趋于稳定,是一种值得临床推广应用的有效和可靠的方法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日本骨性Ⅰ类错牙合畸形儿童颜面生长发育的纵向分析
    姜威, 铃木阳
    2016 (3):  357-363. 
    摘要 ( 244 )   HTML ( 1 )   PDF(1588KB) ( 301 )  
    目的 分析骨性I类错牙合畸形日本儿童颜面侧貌的生长发育特征。方法 选择57例骨性Ⅰ类错牙合畸形日本儿童(男25例,女32例)7~18岁的525张侧面照片。通过软组织外耳道的最上缘点(er点)和眼裂外眦点(ex点)的连线er-ex平面作为评价生长变化的基准平面。测量软组织侧貌的距离比,角度及上、下唇到E-line的距离。对侧貌软组织的生长变化进行纵向分析。采用SPSS 12.0软件包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8~13岁颏部的水平比男女间有显著差异。7~18岁男女的水平比变量显示明显改变,垂直比无明显改变。上、中面高与全面高比稍有增加。结论 7~18岁儿童鼻部与颏部表现出明显的生长变化;鼻尖向前向下生长,颏部逐渐向前突出;女性上唇稍后缩,男性上唇有直立倾向;下唇轻微向前生长。上面高与总面高比率增加,中面高与总面高的比率减少,而下面高与总面高的比率几乎无改变。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氧化锆全瓷冠修复体40例临床效果评价
    祁兵, 何艳
    2016 (3):  364-367. 
    摘要 ( 177 )   HTML ( 3 )   PDF(789KB) ( 381 )  
    目的 探讨锆面氧化锆全瓷冠修复体的临床应用效果及边缘适合度。方法 选取2014年1月—2015年8月到静安区牙病防治所口腔修复科接受全瓷修复的患者40例,采用计算机辅助设计和计算机辅助制作(CAD/CAM) 技术制作氧化锆全瓷冠修复体46件,其中上颌22件,下颌24件;前牙单冠21个,后牙单冠25个。参照美国加利福尼亚牙科医师协会全瓷修复体的临床标准进行效果评价,并以牙龈出血指数、牙周袋深度以及附着丧失3项指标对修复体的牙周状况进行评价。采用SPSS 13.0软件包对结果 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全瓷冠患者初戴3个月后,2例出现牙龈炎,其余均未出现边缘着色和继发龋。初戴后6个月,2例出现轻微牙龈炎症;初戴后12个月,未出现牙冠裂纹和断裂、边缘着色和继发龋,3个冠修复体出现颜色不匹配。所有患者在3、6、12个月时间点的龈沟出血指数、牙周袋深度以及附着丧失指标与治疗前的相比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 氧化锆全瓷冠具有优良的生物相容性、良好的美学效果和良好的稳定性,是理想的临床美学修复体。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不同剂量右美托咪定对腮腺手术患者全麻苏醒质量的影响
    刘华, 周驰, 纪均
    2016 (3):  368-372. 
    摘要 ( 206 )   HTML ( 4 )   PDF(806KB) ( 229 )  
    目的 观察不同剂量右美托咪定对腮腺手术患者全麻苏醒质量的影响。方法 80例行腮腺切除术患者随机分为4组,分别为低、中、高剂量右美托咪定组(D1、D2、D3组)及对照组(C组),每组20例。各组麻醉诱导及维持相同,手术结束前30 min, D1、D2、D3组分别将右美托咪定0.4、0.8、1.2 μg/kg用生理盐水稀释到20 mL, 10 min内缓慢泵入,C组泵入等量生理盐水。分别于麻醉诱导前(T0)、拔管即刻(T1)、拔管后5 min(T2)、拔管后10 min(T3)记录收缩压、舒张压、心率;PACU期间呛咳、躁动的发生率及程度;拔管即刻的Ramsay镇静评分及数字等级疼痛评分(NRS) ;拔管时间及定向力恢复时间。使用SPSS20.0软件包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拔管即刻C、D1组血压、心率较拔管前显著升高(P<0.05),D2、D3组升高不显著(P>0.05)。拔管即刻及拔管后5、10 min,D1组收缩压、舒张压、心率及在PACU的躁动发生情况与C组相近(P>0.05),呛咳的发生率及程度有降低趋势,但无显著差异(P>0.05);拔管即刻的Ramsay镇静评分及NRS与C组亦无显著差异(P>0.05)。D2、D3组收缩压、舒张压、心率均较同时点C、D1组显著降低,躁动、呛咳发生率及程度显著低于C、D1组(P<0.05),Ramsay镇静评分显著增高(P<0.05),NRS显著降低(P<0.05)。D3组的Ramsay镇静评分较D2组显著增高(P<0.05),NRS显著降低(P<0.05)。D3组患者拔管时间、定向力恢复时间较D1、D2、C组显著延长(P<0.05)。结论 腮腺手术结束前泵注右美托咪定可以减少苏醒期间血流动力学波动,提高苏醒质量,中等剂量的右美托咪定(0.8 μg/kg)更安全,不延长拔管和定向力恢复时间。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临床总结
    649例老年患者拔牙前、后血压变化的临床分析
    许莹, 曲晨, 谭晓, 李新立
    2016 (3):  373-376. 
    摘要 ( 383 )   HTML ( 3 )   PDF(795KB) ( 243 )  
    目的 观察老年拔牙患者手术前、后的血压变化, 探讨老年高血压病患者心电监护拔牙的安全性。方法 将649例老年拔牙患者分为高血压病组和非高血压病组。术前、术中及术后给予心电监护,全程监测并记录血压数值。采用SPSS 18.0 软件包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2组患者在手术刺激下均出现血压升高。高血压病组患者手术前、后血压波动更加明显。当血压控制在正常范围时,2组患者手术前、后血压波动无显著差异。服用β受体阻滞剂的高血压病患者,手术前、后血压上升幅度最小。结论 控制老年患者的术前血压,是降低患者心电监护拔牙手术风险的重要手段。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口腔医学教育
    微信公众平台在本科生口腔医学教学中的应用探讨
    陈传俊, 孙倓
    2016 (3):  377-380. 
    摘要 ( 207 )   HTML ( 0 )   PDF(1230KB) ( 232 )  
    利用微信公众平台,将口腔医学教学资料如PPT、文字资料、试听资料等于课前推送给学生,起到课前预热效果;同时在推送资料中强调知识难点,提醒学生力争做到课中消化;推送相关试题库和课堂拓展资料,便于学生课后强化。通过投票管理,让学生对教学效果进行评价和反馈,促使教师及时进行教学改进;利用群聊功能和论坛,可以进行同学间及师生间的讨论、答疑和互动。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病例报告
    颞下颌关节色素沉着绒毛结节性滑膜炎1例报告及文献复习
    高倩倩, 冯元勇, 卜令学, 宋凯, 戴欣, 王艳, 赵鹏, 尚伟
    2016 (3):  381-384. 
    摘要 ( 298 )   HTML ( 1 )   PDF(1455KB) ( 385 )  
    色素沉着绒毛结节性滑膜炎(pigmented villonodular synovitis,PVNS)是一种少见的滑膜良性增生性破坏性疾病, 以膝关节多发,发生于颞下颌关节者罕见。本文报告1例病例,手术切除后6个月,未见复发和转移。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