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点击排行

    一年内发表的文章 |  两年内 |  三年内 |  全部
    Please wait a minute...
    选择: 显示/隐藏图片
    1. 2种种植修复制作工艺的Ti-base基台一体冠用于口腔种植单冠修复精度的研究
    曹伟玉, 曹捷, 刘宾益, 徐舟, 陆卫青
    上海口腔医学    2022, 31 (4): 414-417.   DOI: 10.19439/j.sjos.2022.04.015
    摘要364)      PDF (606KB)(54)   
    目的: 比较2种工艺制作的Ti-base基台一体冠的精度,为单牙种植修复工艺的选择提供实验依据。方法: 选择就诊于上海市普陀区眼病牙病防治所口腔种植科的30例单颗后牙缺失患者,临床进行传统印模,得到装有种植体替代体的石膏模型。每个患者取2个模型,按照制作工艺不同分为2组,实验组为安装扫描杆进行扫描,对照组为安装Ti-base基台直接扫描。将2组修复冠沿颊舌向剖开,利用电镜观察测量点与Ti-Base基台之间的距离。利用万能测力仪的加载力,通过接触氧化锆牙冠传递至基台及替代体处,观察氧化锆冠所能承载最大力量。采用SPSS 22.0软件包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实验组冠与Ti-base基台缝隙大小显著小于对照组(P<0.05);2组Ti-base基台一体冠中氧化锆的抗压强度相比,实验组的抗压强度与对照组接近,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安装扫描杆转移种植体位置到数字化修复软件中,比直接用扫描仪获得Ti-base基台相关数据信息更为精确可靠,加工制造的修复冠精密度和稳定度更高,推荐在口腔种植修复工艺中应用。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 Stafne骨腔影像学特征:基于CBCT的回顾性分析
    黄锦程, 赵华强, 李国菊
    上海口腔医学    2022, 31 (4): 439-444.   DOI: 10.19439/j.sjos.2022.04.020
    摘要269)      PDF (1500KB)(111)   
    目的: 总结分析Stafne骨腔病例的锥形束CT(CBCT)影像学特征,以有效指导此类疾病的临床决策。方法: 收集山东大学口腔医院收治的6例Stafne骨腔病例,对其CBCT影像数据进行测量分析,分别记录其年龄、性别、主诉、病变位置、长宽高三径、多层面重建 (multiplanar reconstruction,MPR)三层面最大横截面积、内容物灰度、形态分类及与下颌神经管之间的关系等。结果: 6例患者均由CBCT检查无意发现。骨腔均位于下颌磨牙区后部及下颌角前部偏舌侧、下颌骨下缘与下颌神经管之间,呈类椭圆形,其长轴与下颌骨长轴相一致,平均长径(16.43±4.54) mm、宽径(6.91±1.48) mm、高径(10.24±2.10) mm。MPR层面中,骨腔最大横断面面积(91.93±25.52) mm2,最大冠状面面积(57.26±23.23) mm2,最大矢状面面积(127.80±51.22) mm2。按骨腔边缘线与颊侧骨皮质关系进行分类,Ⅰ型骨腔2例、Ⅱ型骨腔3例、Ⅲ型骨腔1例。根据矢状面上骨腔边界与下颌骨下缘及下颌神经管之间的相对位置,将骨腔与周围解剖结构的连接关系分为连通、毗邻、远离3种情况;而CBCT校正后,骨腔中心灰度可初步鉴别内容物类型。结论: CBCT可对Stafne骨腔作出较为直观明确的诊断,影像学表现对早期临床决策具有重大参考意义,可避免不必要的手术,减少额外医疗资源浪费及患者身心创伤。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 青少年正畸上颌切牙不同内收方式对牙槽骨形态的影响
    谢勤, 林珊, 林立, 李多
    上海口腔医学    2022, 31 (3): 290-294.   DOI: 10.19439/j.sjos.2022.03.013
    摘要222)      PDF (595KB)(62)   
    目的: 探讨青少年正畸上颌切牙不同内收方式对牙槽骨形态的影响。方法: 收集2018年6月—2019年6月福建医科大学附属协和医院收治的颌骨前突畸形82例患者的328颗上颌切牙,135颗切牙纳入倾斜内收组,193颗切牙纳入控根内收组。拍摄锥形束 CT(CBCT),测量患者上颌切牙内收情况及牙槽骨高度、厚度、骨密度变化。采用SPSS 18.0软件包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倾斜内收组治疗后上颌切牙切缘至腭中垂面长度(IE-MP)、上颌切牙长轴与腭平面后下角(LAI-PP)变化值显著大于控根内收组(P<0.05),倾斜内收组上颌切牙根尖至腭中垂面长度(RA-MP)变化值显著小于控根内收组(P<0.05)。倾斜内收组治疗后L1、L2、L3、P1、T1显著低于治疗前(P<0.05),治疗后P2、P3、T2、T3显著高于治疗前(P<0.05);控根内收组治疗后L1、L2、L3显著高于治疗前(P<0.05),治疗后P1、P2、P3、T1、T2、T3显著低于治疗前(P<0.05);倾斜内收组治疗前、治疗后的L2、L3、P3、T3变化量显著高于控根内收组(P<0.05),倾斜内收组治疗前、治疗后的L1、P1、P2、T1、T2变化量显著低于控根内收组(P<0.05)。2组治疗前、治疗后6个月的上、下颌牙槽骨骨密度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青少年上颌切牙大范围内收时,倾斜内收组唇侧根尖区、腭侧牙槽嵴区及控根内收组腭侧牙根颈部均为牙槽骨吸收高风险区。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4. 微种植钉辅助无托槽隐形矫治器控制“过山车”效应的疗效分析
    马晓晴, 项飞, 樊明月, 宋怡, 王晓慧, 张玲, 钱文昊
    上海口腔医学    2022, 31 (2): 193-197.   DOI: 10.19439/j.sjos.2022.02.015
    摘要202)      PDF (1173KB)(152)   
    目的: 探讨微种植钉辅助无托槽隐形矫治器长距离内收上前牙、关闭间隙过程中控制“过山车”效应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择双颌前突成人患者16例,男5例,女11例,平均年龄(25.1±2)岁。所有患者均拔除4颗第一前磨牙且采用无托槽隐形矫治器矫治,所有病例均采用G6设计,其中实验组(8例)在治疗初始即采用微种植钉进行牙的三维控制,对照组(8例)采用常规G6方案,出现明显的“过山车”效应时植入微种植钉辅助解决。采用 Graphpad Prism 6.0 软件包对治疗前、后数据及组间数据进行配对 t 检验。结果: 所有拔牙间隙均顺利关闭,面型获得明显改善。治疗中,实验组前牙转矩控制良好,未出现“过山车”效应;对照组6例在治疗中前牙明显舌倾(P<0.05),后牙开,前牙区微种植钉施加压低力后,咬合关系改善。结论: 微种植钉能有效预防、消除无托槽隐形矫治器长距离关闭间隙过程中发生的“过山车”效应。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5. 唑来膦酸对小鼠下颌拔牙创早期修复过程的影响
    江润洋, 康非吾
    上海口腔医学    2022, 31 (4): 349-353.   DOI: 10.19439/j.sjos.2022.04.003
    摘要200)      PDF (3074KB)(59)   
    目的: 通过构建小鼠双膦酸盐颌骨坏死(bisphosphonate-related osteonecrosis of the jaw, BRONJ)模型,探讨该类药物对拔牙创早期缺损修复过程的影响。方法: 18只8~9周龄C57BL/6雄性小鼠,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及唑来磷酸给药组,通过腹腔注射+左下颌第一磨牙拔除诱导其产生双膦酸盐颌骨坏死样病变。随后选取术后3、5、7天3个时间点,H-E染色观察其大体愈合情况,Trap染色观察破骨细胞分布及数量,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观察早期成骨向转录因子及破骨特异性蛋白的表达差异。实验重复3次,采用ImageJ软件对图像进行分析和数据转换,采用SPSS 20.0软件包进行显著性分析。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唑来膦酸给药组拔牙创早期缺损修复过程延迟。术后3天成骨转录因子RUNX2表达降低,术后7天破骨细胞特异性蛋白CTSK数量减少;术后早期TRAP表达降低,骨改建行为整体受到抑制。结论: 唑来膦酸可在术后3天抑制成纤维细胞长入拔牙窝,并使RUNX2表达含量降低,抑制新骨形成。其还能使拔牙术后3、5、7天破骨细胞表达TRAP含量减少及在术后7天降低CTSK表达量,抑制破骨细胞行使骨吸收功能。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6. 预成型钛网联合浓缩生长因子膜修复31例前牙种植区骨量不足的疗效分析
    阎旭, 芈大卫, 赵明, 彭勃
    上海口腔医学    2022, 31 (4): 406-409.   DOI: 10.19439/j.sjos.2022.04.013
    摘要173)      PDF (524KB)(51)   
    目的: 探讨预成型钛网联合浓缩生长因子(CGF)膜修复前牙种植区骨量不足的疗效。方法: 选择2017年1月—2020年2月就诊的前牙区骨量不足患者62例,依照电脑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实验组(31例)与对照组(31例)。2组均采用种植修复,对照组种植后将预成型钛网覆盖于骨缺损区,实验组种植后将预成型钛网与CGF膜覆盖于骨缺损区。随访12个月,统计2组种植成功率,比较2组牙槽嵴高度、骨增量、牙槽骨骨密度、骨厚度、红色美学指数(PES)以及术后6个月内并发症发生情况。采用SPSS 19.0软件包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随访12个月,2组种植成功率均为100%,无种植体松动、脱落等现象。2组术前牙槽嵴高度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术后牙槽嵴提升高度、骨增量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2组术前牙槽骨骨密度与骨厚度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个月、12个月的牙槽骨骨密度与骨厚度均显著低于术前(P<0.05),术后6个月的牙槽骨骨密度均显著低于术后12个月(P<0.05),术后6个月牙槽骨骨厚度均显著高于术后12个月(P<0.05),且实验组术后6个月、12个月的牙槽骨骨密度与骨厚度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实验组术后PES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术后6个月,2组并发症发生率相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预成型钛网联合CGF膜用于前牙区骨量不足患者种植修复,疗效确切,可提升种植修复的美容效果,改善术后骨代谢,安全可靠。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7. 2种不同种植体植入对种植体周围软组织的影响
    曹伟玉, 曹捷, 刘宾益, 徐舟
    上海口腔医学    2022, 31 (3): 305-308.   DOI: 10.19439/j.sjos.2022.03.016
    摘要168)      PDF (535KB)(38)   
    目的: 研究2种种植体对种植体周围软组织的影响。方法: 选择2020年12月—2021年2月普陀区眼病牙病防治所收治的单颗后牙缺失且需行种植修复的患者40例,其中植入骨水平种植体10例,软组织水平种植体30例。在完成种植冠修复当天、3个月、6个月及12个月时比较2组种植体的探诊深度,检测种植体龈沟液中天冬氨酸转氨酶(AST)和碱性磷酸酶(ALP)水平。采用SPSS 17.0软件包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修复完成当天、3个月、6个月及12个月,软组织水平种植体的探诊深度和ALP水平均显著低于骨水平种植体(P<0.05)。其中修复完成当天,软组织水平种植体的AST显著低于骨水平种植体(P<0.05)。随着时间增加,骨水平种植体龈沟液中的AST迅速降低,最后与软组织水平种植体接近(P>0.05)。结论: 尽管骨水平种植体和软组织水平种植体均具有良好的临床使用效果,但软组织水平种植体周围的软组织表现出更好的稳定性。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8. 青少年安氏Ⅱ2类错畸形矫治后下颌骨的变化
    周明智, 王林, 王亮, 吴可, 秦燕军, 赵春洋
    上海口腔医学    2022, 31 (4): 389-394.   DOI: 10.19439/j.sjos.2022.04.010
    摘要162)      PDF (886KB)(76)   
    目的: 探讨青少年安氏Ⅱ2类错矫治后下颌骨及下颌牙槽骨的改建。方法: 选择本院就诊患者36例,其中12例青春发育期安氏Ⅱ2类错患者作为试验组,12例成人安氏Ⅱ2类错患者作为对照Ⅰ组,12例青春发育期安氏Ⅰ类错患者作为对照Ⅱ组。治疗前、后拍摄锥形束CT(cone-beam CT, CBCT)或头颅侧位片,分析3组矫治前、后下颌骨及下颌牙槽骨各项测量指标的改变,探讨青少年安氏Ⅱ2类错矫治后下颌骨及下颌牙槽骨的改建。采用SPSS 21.0软件包对测量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治疗后,青少年安氏Ⅱ2类患者下颌骨长度(GO-GN)、下颌支高度(Co-Go)、下颌骨突度(SNB)及下牙槽骨突度(SNId)、下面高(S-GO、ANS-Me、ANS-Me/N-Me)增加,颏凹陷减小(P<0.05)。成人安氏Ⅱ2类患者治疗后各项测量指标无显著变化(P>0.05)。矫治后,青少年安氏Ⅱ2类患者下颌骨突度(SNB)、下颌牙槽骨突度(SNId)及前下面高比(ANS-Me/N-Me)与安氏Ⅰ类患者的差异减小。结论: 及时矫治青少年安氏Ⅱ2类错,可释放下颌骨及下颌牙槽骨的生长潜力,促进其生长改建。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9. 不同方式处理犬下颌磨牙区即刻种植间隙的效果评价
    张怡雯, 邹多宏, 张志愿
    上海口腔医学    2022, 31 (4): 337-342.   DOI: 10.19439/j.sjos.2022.04.001
    摘要161)      PDF (2212KB)(84)   
    目的: 探讨在犬下颌磨牙区即刻种植中,不同方式处理拔牙窝与种植体之间的间隙后的新骨形成情况。方法: 选择 6 条 1.5~2.0 岁的拉布拉多犬作为实验对象,在每条犬下颌骨中拔除两侧的第四前磨牙和第一磨牙,分别植入 4 颗牙种植体(Astra Tech®,4.0 mm × 10 mm)。种植体和拔牙窝骨壁之间的近远中间隙分别进行3种处理,分为空白组(NN组)、胶质银明胶海绵(Gelatamp) 组(EN组)和 Gelatamp + 可吸收胶原膜(CM)组(EG 组)。术后12周收集标本,进行显微CT 扫描和组织学分析。采用SPSS 25.0软件包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牙种植术后 12 周存活率为 100%。显微CT 扫描结果显示,新骨高度、骨矿物质密度(BMD)、骨体积分数 (BV/TV)、骨表面积骨体积比(BS/TV)、骨小梁厚度(Tb.Th)、骨小梁数(Tb.N)和骨小梁间距(Tb.Sp)等指标,组间无显著差异。组织学分析结果显示,新骨形成面积和种植体与骨接触面积(BIC)在组间无统计学差异。结论: 使用不同方式处理种植体与拔牙窝之间的间隙后的12周内,与空白对照组相比,单独放置 Gelatamp 或与 CM 联合使用,对种植体周围新骨形成、BIC、BMD、BV/TV、BS/TV、Tb.Th、Tb.N 及 Tb.Sp 等均无显著影响。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0. Er:YAG 激光在小型猪牙髓血运重建术中的应用效果评价
    马智菲, 周梦琪, 王丽珍, 承清, 洪瑾
    上海口腔医学    2022, 31 (4): 367-373.   DOI: 10.19439/j.sjos.2022.04.006
    摘要158)      PDF (1998KB)(53)   
    目的: 比较Er:YAG激光和Ca(OH)2在小型猪牙髓血运重建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择3只14~15月龄的年轻恒牙列巴马系小型猪,上颌第一前磨牙不做处理,自然生长,作为阳性对照组。将第二、第三前磨牙随机分为3组:激光组、封药组和阴性对照组。分别在3组建立牙髓坏死模型后,阴性对照组不做处理,激光组和封药组进行牙髓血运重建术。其中,激光组采用Er:YAG激光,封药组采用Ca(OH)2进行根管消毒。术后3个月拍摄X线根尖片和锥形束CT(CBCT),处死动物后,制作小型猪牙H-E染色切片,通过影像学和组织学评估,比较激光组和封药组牙根发育和根管内组织学表现。采用SPSS 24.0软件包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影像学结果显示,术后3个月,激光组和封药组根尖孔闭合,根管腔内有高密度钙化影像,部分出现牙根吸收,2组在牙根增长、根管壁增厚和根尖孔减小方面无统计学差异(P>0.05);组织学结果显示,术后3个月,激光组和封药组根管壁有牙本质样和牙骨质样组织沉积,根尖孔闭合,根管腔内有纤维结缔组织和牙骨质样或骨样组织形成,2组根管内组织学表现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Er:YAG激光可用于小型猪牙髓血运重建术,且与根管内封Ca(OH)2效果相当。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1. 双侧冠突切除对肋骨-肋软骨移植重建颞下颌关节受力影响的有限元分析
    毛懿, 陈旭卓, 覃海艺, 甄锦泽, 邱亚汀, 霍亮, 张善勇
    上海口腔医学    2022, 31 (2): 126-131.   DOI: 10.19439/j.sjos.2022.02.003
    摘要157)      PDF (1861KB)(64)   
    目的: 探讨双侧冠突切除对肋骨-肋软骨移植重建颞下颌关节后受力分布的影响。方法: 建立双侧肋骨-肋软骨移植重建颞下颌关节同期不同程度前移(0、2、4、6、8 mm)下颌骨的三维模型,分别模拟保留冠突和切除冠突。对每一模型进行三维有限元分析,比较保留或切除冠突对关节区受力分布的影响。结果: 有限元分析显示,在双侧关节重建伴下颌骨前移0~8 mm的过程中,保留冠突时,软骨发生向前形变,受剪切力依次降低,左侧由113.2 N降至26.7 N,右侧则由133.7 N降至1.9 N;切除冠突时,软骨发生向后形变,剪切力依次增加,左侧由94.6 N增加至188.5 N,右侧则由70.1 N增加至157.7 N,8 mm时肋骨颈部出现明显应力集中。结论: 冠突切除术对关节区受力分布产生重要影响,保留冠突有利于维持力学平衡。双侧肋骨-肋软骨移植重建颞下颌关节伴冠突切除大幅度(≥8 mm)前移下颌骨,可导致关节区应力超过肋软骨最大承受范围并断裂。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2. 减数正畸治疗中中切牙牙根及牙槽骨形态变化的锥形束CT测量分析
    林怡君, 鄢洁雅, 王天鸽, 周志捷, 廖盛轩, 毛丽霞, 刘加强
    上海口腔医学    2022, 31 (2): 211-216.   DOI: 10.19439/j.sjos.2022.02.019
    摘要150)      PDF (902KB)(72)   
    目的: 研究减数正畸治疗对成人患者中切牙牙根吸收及牙槽骨形态的影响。方法: 选取11例行减数正畸治疗的成年患者,于治疗前、后进行全牙列锥形束CT(CBCT)检查,观察治疗前、后上、下中切牙牙根吸收、牙槽骨厚度变化与牙槽骨高度缺损,采用SPSS 23.0软件包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部分牙位出现牙长度减小及牙根长度减小,上颌切牙牙根长度变化量大于下颌切牙。中切牙舌腭侧颈部牙槽骨宽度表现为一定程度降低,其中上中切牙腭侧根颈部及下颌中切牙舌侧根中部牙槽骨宽度变化较为明显。下颌中切牙唇侧中部牙槽骨宽度增加,但舌腭侧牙槽骨在正畸治疗后骨开窗、骨开裂位点增多,且较上颌更明显。结论: 减数正畸治疗伴随中切牙牙根一定程度上的吸收和舌腭侧牙槽骨吸收,唇侧牙槽骨骨量增加。下颌舌侧牙槽骨吸收导致骨开窗、骨开裂位点增多。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3. 乳牙列色素沉着相关因素及患龋情况探讨
    苗芬, 马浩然, 刘子晗
    上海口腔医学    2022, 31 (3): 282-285.   DOI: 10.19439/j.sjos.2022.03.011
    摘要150)      PDF (544KB)(66)   
    目的: 探讨3~5岁儿童乳牙色素沉着形成的相关因素及有色素沉着儿童乳牙列的患龋情况。方法: 对2019年12月—2020年8月于南京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就诊的182名3~5岁乳牙有色素沉着的儿童及200名无色素沉着儿童进行口腔检查及对监护人问卷调查,分析口腔内有色素沉着儿童的乳牙列患龋情况,色素沉着的分布范围、严重程度及色素沉着形成的相关因素。采用SPSS 20.0软件包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3~5岁有色素沉着儿童的患龋率及龋均低于全国和江苏省相应年龄儿童的平均水平。下颌乳切牙舌侧面为色素沉着最好发区域。色素沉着发生与进食含酱油食物的频率及儿童刷牙的执行者有关。结论: 乳牙列色素沉着的发生与患龋情况呈负相关,色素沉着的形成与大部分环境因素无明显关联,未来可能需要更多基于个体基因层面的研究。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4. 显微镜下血运重建术与根尖诱导成形术治疗恒牙牙髓坏死的疗效比较
    林晓明, 苏江凌, 卜翠萍
    上海口腔医学    2022, 31 (3): 318-321.   DOI: 10.19439/j.sjos.2022.03.019
    摘要150)      PDF (564KB)(59)   
    目的: 分析显微镜下血运重建术与根尖诱导成形术治疗恒牙牙髓坏死的疗效。方法: 选择泉州第一医院口腔科门诊收治的75例年轻恒牙牙髓坏死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治疗方式分为2组,A组(30例)在显微镜下行血运重建术,B组(45例)行根尖诱导成形术。比较2组的治疗效果、患牙疼痛改善情况,观察2组治疗前、后患牙根管壁厚度、根管长度,计算治疗后的牙骨样沉积率。采用SPSS 23.0软件包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2组患者治疗前的根管长度相比显著差异(P>0.05);B组治疗前、后的根管长度无显著变化(P>0.05);A组治疗后6个月的根管长度较治疗前显著延长,且根管长度显著大于B组(P<0.05)。B组治疗前、后的根管壁厚度无显著变化(P>0.05),A组治疗后6个月的根管壁厚度大于治疗前,且显著大于B组(P<0.05)。A组治疗后1个月、6个月的牙骨样沉积率显著高于B组(P<0.05)。2组总有效率分别为90.00%和84.44%,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治愈率为70.00%,显著高于B组的48.89%(P<0.05)。结论: 显微镜下血运重建术能有效促进牙根发育、延长根管、增加根管壁厚度,其治疗效果优于根尖诱导成形术。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5. 数字化冠延长导板在前牙美学修复中的应用效果评价
    王雪纯, 汪涌, 许晓波, 郝新河
    上海口腔医学    2022, 31 (3): 260-264.   DOI: 10.19439/j.sjos.2022.03.007
    摘要148)      PDF (749KB)(115)   
    目的: 评价三维数字化微笑设计(three-dimensional digital smile design,3D-DSD)联合双定位冠延长导板在前牙美学修复中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择需行上前牙美学牙冠延长术和全冠修复的患者20例,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10例。实验组进行3D-DSD,3D打印双定位冠延长导板,指导美学牙冠延长术,术后3个月进行全冠修复。对照组采用传统美学牙冠延长术和全冠修复。术前、术后3个月、术后6个月进行粉白美学指数(pink esthetic score/white esthetic score,PES/WES)评估,术后6个月、7个月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isual analogue scales,VAS)进行2次患者满意度评价,对2次VAS结果进行可重复性评价,并对术后6个月PES/WES评分和整体满意度进行相关性分析。采用SPSS 23.0软件包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2组患者术后3个月、术后6个月PES/WES评分均高于术前(P<0.05)。组间比较结果显示,术后3个月PES、术后6个月PES和WES,实验组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满意度调查结果显示,2次VAS结果的组内相关系数为0.956(P<0.05);实验组牙冠长宽比例、微笑曲线、个性特征、患者参与度和整体满意度均优于对照组(P<0.05)。术后6个月PES和WES评分与整体满意度均呈正相关(rS1=0.905,P<0.001;rS2=0.460,P=0.041)。结论: 3D数字化微笑设计联合双定位冠延长导板指导前牙美学牙冠延长术和修复治疗,可提高治疗后粉白美学效果及患者满意度。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6. 4种常用免疫抑制剂对器官移植术后口腔临床表现的影响
    赵雯娇, 金亚峰, 吕柯佳, 闫朵朵, 姚华
    上海口腔医学    2022, 31 (2): 189-192.   DOI: 10.19439/j.sjos.2022.02.014
    摘要146)      PDF (581KB)(68)   
    目的: 通过观察分析肝、肾或造血干细胞移植术后口腔临床表现,探讨移植术后4种常用免疫抑制剂对口腔临床表现的影响。方法: 收集118例接受4种常用免疫抑制剂他克莫司、西罗莫司、环孢素或吗替麦考酚酯的实体器官或造血干细胞移植术后患者,采用问卷调查、口腔临床检查,记录患者术后口腔临床表现和免疫抑制剂的使用情况,并采用SPSS 21.0软件包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术后使用他克莫司的患者,口腔苔藓样病变和唇炎的发生率均显著低于未使用他克莫司组(P<0.01);术后使用环孢素的患者,口腔苔藓样病变的发生率显著高于未使用环孢素组(P<0.05),且唇炎的发生率显著高于未使用环孢素组(P<0.01);术后使用他克莫司的患者,苔藓样病变、唇炎的发生率均显著低于使用环孢素组(P<0.01);术后使用吗替麦考酚酯的患者,自觉口干的发生率显著低于未使用吗替麦考酚酯组(P<0.01);术后使用西罗莫司的患者,口腔临床表现发生率无明显降低。结论: 移植术后使用他克莫司,可改善口腔苔藓样病变和唇炎的症状,效果优于环孢素。使用吗替麦考酚酯可改善患者自觉口干症状。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7. 微信公众平台在《口腔修复学》教学改革中的应用
    陈建治, 林微微, 史月华
    上海口腔医学    2022, 31 (2): 217-220.   DOI: 10.19439/j.sjos.2022.02.020
    摘要145)      PDF (773KB)(46)   
    目的: 通过基于微信公众平台的翻转课堂教学,探索《口腔修复学》教学的发展规律和存在的问题,为口腔医学专业课程教学改革积累经验。方法: 申请微信公众号和建立微信群,将2013级口腔医学专业学生93人按照4~5人1群,建立20个微信群。《口腔修复学》课程教学改革的主平台是微信APP,辅助平台是乐调查和优考试。教师借助微信公众号和微信群,发布课件和学习资源。通过乐调查和优考试设置的调查表和考试题,生成二维码,借助微信平台发布和检查最终学习效果。采用SPSS 19.0软件包对实验结果进行t检验。结果: 调查结果表明,59.1%的学生认可微信教学效果,只有5.4%的学生认为没有效果。对《口腔修复学》部分章节进行课前和课堂测试,结果表明,课堂测试成绩为(91.35±4.45),显著高于课前测试成绩(90.14±5.03,P<0.05)。结论: 基于微信公众平台的《口腔修复学》翻转课堂教学改革,无论是在教学形式上还是时间安排上显得更加灵活,能够发挥学生学习自主性,提高学生的学习动力和学习效果。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8. 个性化舌侧上颌前牙滑动内收三维有限元构建与分析
    徐子卿, 王特, 蒋健羽, 沈刚
    上海口腔医学    2022, 31 (2): 162-166.   DOI: 10.19439/j.sjos.2022.02.009
    摘要140)      PDF (1360KB)(91)   
    目的: 以牙槽性前突患者为研究对象,应用逆向工程软件构建个性化舌侧正畸滑动内收阶段上颌牙列的三维有限元模型,运用有限元分析软件进行不同滑动内收加力模式的模拟,探讨前牙转矩控制和牙弓形态的变化,为临床舌侧正畸提供理论依据和数据基础。方法: 选择牙槽性前突成年女性患者1例,采用eBrace个性化舌侧技术拔牙矫正,获取该患者滑动内收前颌面部锥形束CT(CBCT)数据,使用Mimics 15.0软件进行三维重建。采用Pro/E 4.0软件对三维模型进行修整,生成牙周膜、舌侧托槽、舌侧弓丝、种植钉及其他附件的模拟结构。使用Geomagic Studio 13.0软件将模型整合,建立复合结构三维实体模型。将实体模型导入Ansys Workbench 15.0软件平台进行网格划分,设定材料属性和接触性质,完成三维有限元模型的构建。结果: 三维有限元系统包括4组模型,即①不同内收加力模式的力学模型—种植钉分别放置于第二前磨牙与第一磨牙之间,以及第一、第二磨牙之间; ②不同弓丝尺寸的力学模型—分别建立0.016英寸×0.022英寸、0.017英寸×0.022英寸、0.016英寸×0.024英寸及0.017英寸×0.025英寸弓丝的加力模拟;③不同弓丝截面形态的加力模型—分别建立扁平弓及带状弓2种弓丝形态的加力模拟;④不同转矩预置的力学模型—在右侧上颌中切牙舌侧托槽中分别预置0°、4°、7°、10°及13°的转矩量,建立不同转矩状态下的加力模拟。结论: 根据牙槽性前突患者的CBCT数据,建立了4组个性化舌侧正畸滑动内收阶段的三维有限元模型,用于分析不同内收模式、不同补偿设计时的力学差异。所建立的模型几何相似性强,能模拟内收阶段前牙转矩控制和牙弓形态的变化趋势。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9. 无托槽隐形矫治器及自锁托槽矫治器对牙周炎患者牙周及龈下菌群的影响
    朱永翠, 朱凤节, 翟蕾, 崔淑霞
    上海口腔医学    2022, 31 (2): 184-188.   DOI: 10.19439/j.sjos.2022.02.013
    摘要136)      PDF (744KB)(76)   
    目的: 观察无托槽隐形矫治器及自锁托槽矫治器矫正治疗对牙周炎患者牙周健康及龈下菌群的影响。方法: 收集接受正畸治疗的牙周炎患者110例,按照治疗方式分为隐形组和自锁托槽组。跟踪检查患者的牙周指数,包括探诊深度(PD)、牙龈指数(GI)、龈沟出血指数(SBI)、菌斑指数(PLI)、龈沟液炎症因子水平;采用VAS法评价矫治前、后牙周疼痛情况和矫治效果,PCR分析矫治后患者龈下菌斑中常见致病菌情况。采用SPSS 19.0软件包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矫治12个月及矫治结束后,自锁托槽组PLI显著高于隐形组(P<0.05),PD、GI、SBI在2组间无显著差异。矫治后,隐形组患者的炎症因子水平显著低于自锁托槽组(P<0.05)。矫治后1 d,隐形组患者的疼痛指数显著低于自锁托槽组(P<0.05)。隐形组临床总有效率显著高于自锁托槽组(89.10% vs 76.36%)。矫治后,自锁托槽组龈下致病菌检出率及含量显著高于隐形组(P<0.05)。结论: 在牙周炎患者正畸治疗中,配戴无托槽隐形矫治器能有效抑制炎症反应及龈下致病菌增殖,更有利于牙周健康及口腔卫生维护。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0. 角质形成细胞低表达Hsp90蛋白与小细胞外囊泡数量的相关性及其临床意义探讨
    陈俊, 孙凯, 潘蕾, 杜观环, 宋晨成, 陈俊俊, 杨成龙, 王宇峰, 唐国瑶
    上海口腔医学    2022, 31 (2): 113-119.   DOI: 10.19439/j.sjos.2022.02.001
    摘要134)      PDF (1225KB)(73)   
    目的: 评价角质形成细胞中热休克蛋白90(heat shock protein 90,Hsp90)表达水平与小细胞外囊泡(small extracellular vesicles,sEVs)数量的关系。方法: 采用人角质形成细胞株(HaCaT),分为野生型组、短发夹RNA干扰组(shRNA组,Hsp90蛋白抑制剂)和格尔德霉素抑制组(17-AAG组,Hsp90低表达),进行体外培养。以超速离心法收集各组培养体系中的sEVs,利用透射电镜观察其形态学特征;蛋白质免疫印迹法鉴定生物学特性;纳米颗粒跟踪分析检测粒子数量。采用GraphPad Prism 8.0软件包中的t检验(非参数Mann-Whitney U检验)统计分析各组之间sEVs的数量差异。结果: 超速离心法获得的HaCaT细胞来源的sEVs符合形态学和生物学鉴定标准,sEVs中Hsp90蛋白无明显表达。shRNA干扰角质形成细胞中的Hsp90AA1表达后,其sEVs数量上升。第5天时,shRNA干扰组的sEVs粒子数为[(177.4 ±4.18)×108, n=3],与空载质粒组的粒子数[(82.34±4.83)×108, n=3]相比显著升高(P<0.000 1)。17-AAG抑制Hsp90蛋白5天后,17-AAG组的粒子数为[(652.5±26.73)×108, n=3],对照组粒子数为[(262.22±5.44)×108,n=3],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0 1)。结论: 低表达Hsp90蛋白可促进HaCaT细胞分泌sEVs,sEVs可能与炎症状态下上皮细胞和免疫细胞间的物质传递有关。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