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当期目录

    2021年, 第30卷, 第2期 刊出日期:2021-04-25 上一期    下一期
    全选选: 隐藏/显示图片
    目录
    目录
    2021 (2):  112-112. 
    摘要 ( 77 )   PDF(408KB) ( 78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论著
    口腔苔藓样损害中淋巴滤泡样结构表征及免疫细胞组成的实验研究
    李晶晶, 宋晨成, 李晨曦, 夏荣辉, 邓一文, 王宇峰, 唐国瑶
    2021 (2):  113-119.  doi: 10.19439/j.sjos.2021.02.001
    摘要 ( 325 )   PDF(5941KB) ( 362 )  
    目的:评估口腔苔藓样损害(oral lichenoid lesion,OLL)中是否具有三级淋巴结构(tertiary lymphoid structure,TLS),并分析其免疫细胞的组成特征。方法:收集正常口腔黏膜组织、口腔扁平苔藓组织(oral lichen planus, OLP)和口腔苔藓样损害组织(oral lichenoid tissue reaction, OLTR)各30例,行苏木精-伊红(H-E)染色,评估各组织中是否存在TLS样结构。利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鉴定TLS相关的B细胞(CD19+、CD20+)、T细胞(CD3+)、滤泡树突状细胞(CD21+)、生发中心(Bcl-6+)和血管(CD34+ PNAd+)、淋巴管(CD34+ Gp36+)结构在各组中的数量和分布特点。在组织病理和分子标志物水平,评价TLS在OLL中的形态学表现。利用GraphPad Prism 7.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OLP组和OLTR组中,分别有46.7%(14/30)和23.4%(7/30)的病例存在TLS样结构,TLS样结构出现的频率与疾病类型无关(P>0.05)。与对照组相比,OLP组和OLTR组各分子标志物均高表达,其中,CD19、CD20和CD21在OLP组的表达具有TLS的形态结构特点。OLP组和OLTR组中,Bcl-6(平均积分吸光值分别为15 498±15 108 ∶ 1 841±2 276,P<0.000 1)、CD20(13 067±9 049 ∶ 7 695±5 159,P<0.05)、CD21(13 968±14 560 ∶ 2 552±2 584,P<0.000 1)、PNAd(10 328±10 383 ∶ 1 756±1 570,P<0.000 1)和Gp36(12 778±12 390 ∶ 2 313±2 578,P<0.000 1)的表达水平存在显著差异,但表达差异不能作为鉴别疾病类型的依据。结论:OLL中存在TLS,以非经典TLS为主,可见经典TLS;CD20、CD21可作为鉴定OLL损害组织中TLS的标志物,但TLS不能作为鉴别OLP和OLTR的依据。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高强纤维树脂贴面在前牙美容修复中的应用评价
    钟群, 贾爽, 叶荣荣, 陈栋, 王德芳, 包向军
    2021 (2):  120-123.  doi: 10.19439/j.sjos.2021.02.002
    摘要 ( 258 )   PDF(3582KB) ( 232 )  
    目的:探讨高强纤维树脂贴面用于修复变色及缺损前牙的优势。方法:制作长、宽均为2 cm,厚1 mm的20个瓷贴面试件及20个相同规格的高强纤维树脂贴面试件,其中一侧纵截面制作成45°斜面,再制作40个相同规格的高强纤维树脂贴面。将瓷贴面及高强纤维树脂贴面按照临床常规抛光、酸蚀处理后,使用粘接剂将树脂贴面对应粘结到瓷贴面及树脂贴面的斜面处。制备完成的试件置于40 ℃温水中浸泡24 h,取出后自然干燥。将2组试件置于万能材料测试机的抗压测试平台上,测试压力1 mm/min,加载器头部为1 cm2正方形,与粘结界面的表面呈整体接触,计算机自动记录2组试件的碎裂过程及粘结界面的最大抗压强度,测试在同等条件下粘结界面的抗压强度。采用SPSS 12.0软件包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高强纤维树脂贴面破损后以相同材料粘结,粘结界面的抗压强度显著高于瓷贴面破损后以高强纤维树脂材料粘结的界面(P<0.05)。结论:瓷贴面修复前牙破损后无法修补。高强纤维树脂贴面修复变色及部分缺损前牙出现的破损,可以同种材料适当修补,具有明显优势。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根管治疗慢性根尖周炎5年预后及影响因素分析
    贾舸, 于淼, 尚新华, 吴建华, 翟沁凯
    2021 (2):  124-128.  doi: 10.19439/j.sjos.2021.02.003
    摘要 ( 1194 )   PDF(4051KB) ( 452 )  
    目的:探讨慢性根尖周炎经根管治疗后的牙生存率、拔除原因、根尖愈合率及预后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队列研究纳入由同一名医师完成根管治疗的102例根尖周炎患者。主要预测变量为根管治疗难度系数(difficulty assessment of root canal therapy,DARCT),即根据牙根长度、牙根弯曲度、根管钙化度确定根管治疗难度系数,分为根管治疗难度系数较低(DARCT=3~4)、根管治疗难度系数中等(DARCT=5~7)、根管治疗难度系数较高(DARCT=8~9)。主要结果变量为牙的5年生存率及根尖愈合率,其他混杂变量为性别、年龄、根管数量、根充质量、冠修复情况。采用SPSS 21.0 软件包对数据进行χ2检验和多因素回归分析。结果:根尖周炎患牙根管治疗后的5年生存率为81.4%(83/102),根尖愈合率为77.1%(64/83)。根管治疗难度系数和牙的生存率显著相关(P=0.017),难度系数较高根管牙常因根折、深牙周袋、牙周脓肿而拔除(P=0.027);多根管的牙常因根尖周炎反复发作而拔除(P=0.004)。单因素分析显示,根管数量(P=0.021)、根充质量(P=0.006)、根管治疗难度系数(P=0.000)和根尖愈合率显著相关。多因素分析显示,根管治疗难度系数(P=0.000)与根充质量(P=0.033)与根尖愈合率相关。结论:根尖周炎患牙的预后受根管治疗难度系数和根充质量的影响。根管治疗难度系数和根管数量与牙的拔除原因相关。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腭侧错位的上颌侧切牙牙根位置锥形束CT测量分析
    毛艳敏, 许衍, 罗薇, 卢芸, 刘月华
    2021 (2):  129-134.  doi: 10.19439/j.sjos.2021.02.004
    摘要 ( 565 )   PDF(4360KB) ( 212 )  
    目的:通过锥形束CT(CBCT)测量分析上颌腭侧错位的侧切牙牙根位置分布规律,为正畸治疗中此类牙的移动设计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选取符合入选标准伴上颌侧切牙腭侧错位的病例共200例,调取其CBCT,将腭侧错位的上颌侧切牙根长平分8等份,自根尖向牙槽嵴顶方向依次做标记点T1-T8,分别测量各位点的唇侧、腭侧牙槽骨厚度;测量其牙体长轴与牙槽骨长轴的相对倾斜角度。采用SPSS 19.0软件包对测量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除T1、T7、T8外,其余各位点唇侧骨壁平均厚度均<1 mm。T3、T4、T5处唇侧骨壁平均厚度最薄,均不足0.5 mm(P<0.05)。T4至T8的唇侧骨壁平均厚度呈递增趋势(P<0.05)。腭侧骨壁平均厚度均>1 mm,T8至T1腭侧骨壁平均厚度呈递增趋势(P<0.05)。牙体长轴与牙槽骨长轴交角均为负值(冠腭侧根唇侧),平均为-31.06°。结论:上颌腭侧错位的侧切牙牙根向唇侧倾斜。其唇侧骨壁普遍较薄, 特别在距根尖1/4~1/2段,常存在唇侧骨板缺如情况。正畸过程中,若需将腭侧错位的上颌侧切牙唇向移位,首选倾斜移动,不宜做唇向控根移动,以防出现严重的骨开窗、开裂或牙根吸收。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2种即刻种植方法在下颌磨牙区的精度比较
    牟海彰, 王文超, 杨沛鸣, 张永亚, 黄慧, 张善勇
    2021 (2):  135-139.  doi: 10.19439/j.sjos.2021.02.005
    摘要 ( 437 )   PDF(3740KB) ( 243 )  
    目的:比较改良与传统2种即刻种植方法在下颌磨牙种植中的精准度。方法:选择下颌磨牙区即刻种植患者24例,共计24个种植位点。术前拍摄锥形束CT(CBCT),用数字化软件Simplant 18.0设计种植体理想的三维位置。试验组以剩余天然牙体组织为参照,优先预备种植窝洞,微创拔除患牙后再将种植体植入;对照组按照传统流程,依次微创拔牙、备洞、植入种植体。术后均行CBCT检查,并用Simplant 18.0测量术前、术后三维位置的误差。采用SPSS 17.0软件包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24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5~6个月后行冠部修复,种植体保留率为100%。试验组与对照组角度偏差分别为(4.492±0.912)°和(7.255±1.307)°,颈部水平偏差分别为(0.379±0.083) mm和(1.229± 0.270) mm,测量根端水平偏差分别为(1.263±0.267) mm和(2.183±0.264) mm;计算根端水平偏差分别为(1.324±0.203) mm和(2.709±0.383) mm,深度偏差分别为(0.663±0.123) mm和(1.533±0.155) mm;所有项目的差异值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改良即刻种植相比传统即刻种植,可提高下颌磨牙区种植体的精准度。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BTG1在78例口腔鳞癌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靳能皓, 南欣荣, 闫星泉
    2021 (2):  140-144.  doi: 10.19439/j.sjos.2021.02.006
    摘要 ( 418 )   PDF(3954KB) ( 320 )  
    目的:探讨B细胞易位基因1(BTG1)在口腔鳞状细胞癌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检测78例口腔鳞癌组织、78例癌旁组织、20例正常口腔黏膜组织及80例颈淋巴结中BTG1蛋白的表达水平;使用蛋白免疫印迹及实时荧光定量PCR分别检测78例口腔鳞癌组织及癌旁组织中BTG1蛋白及mRNA的表达水平。采用SPSS 21.0软件包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包括Kaplan-Meier生存分析、Log rank检验及Cox回归分析。结果:口腔鳞癌组织及颈部阳性淋巴结中BTG1的表达水平显著低于癌旁正常组织及阴性淋巴结,低分化口腔鳞癌中BTG1的表达水平显著低于高分化鳞癌(P<0.05)。生存分析显示,BTG1低表达组无进展生存期(PFS)、总体生存时间(OS)显著低于高表达组(P<0.05)。Cox回归分析显示,肿瘤分化程度、颈淋巴结转移情况及BTG1表达均是影响口腔鳞癌预后的危险因素。结论:BTG1在口腔鳞癌中低表达,其表达与口腔鳞癌的TNM分期、分化程度有关。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舌静脉畸形的DSA分型及治疗—132例临床分析
    李嘉朋, 冼淡, 张国润, 贺先明, 陈巨峰, 李金, 张国义
    2021 (2):  145-150.  doi: 10.19439/j.sjos.2021.02.007
    摘要 ( 631 )   PDF(5116KB) ( 151 )  
    目的:探讨舌静脉畸形(venous malformations,VM)的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igital substraction angiography, DSA)分型及治疗策略。方法:总结2016年2月—2019年2月收治的132例舌VM患者的DSA表现,根据影像学特征将其分为4型,Ⅰ型为无回流型、Ⅱ型为低回流型、Ⅲ型为高回流型、Ⅳ型为广泛型,依据分型选择不同的治疗方案。无回流型单纯采用平阳霉素进行硬化治疗,低回流型单纯采用聚桂醇泡沫硬化剂进行硬化治疗,高回流型采用无水乙醇结合聚桂醇泡沫硬化剂进行硬化治疗,广泛型先按高回流型进行硬化治疗后再结合整形手术切除。统计各组病例的治疗效果及不良反应。结果:本组132例病例获得12~41个月随访,平均15.8个月,所有患者术后舌VM明显缩小甚至消失。Ⅰ型8例,有效率100%;Ⅱ型17例,有效率100 %;Ⅲ型98 例,有效率90.8 %;Ⅳ型 9例,有效率77.8%。不良反应主要为组织溃烂、坏死,Ⅰ型0例;Ⅱ型1例,发生率5.88%; Ⅲ型16例,发生率16.33%;Ⅳ型7例,发生率77.78%。结论:基于DSA的舌VM分型对临床治疗具有重要指导意义。舌VM中大部分为Ⅲ型病例,Ⅰ型比例最小。经黏膜注射无水乙醇是治疗高回流型和广泛型舌VM的有效方法。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2017—2018年2年间137 740例口腔急诊病例分析
    沈烨青, 刘义, 江龙, 郭一波, 廖骞
    2021 (2):  151-155.  doi: 10.19439/j.sjos.2021.02.008
    摘要 ( 217 )   PDF(3345KB) ( 127 )  
    目的:回顾2017—2018年2年间口腔急诊病例的临床资料,分析口腔急诊患者就诊特点和病种类型,为提高口腔急诊医疗质量、制订合理配置提供依据。方法:收集2017年1月1日—2018年12月31日就诊的口腔急诊患者137 740例,按性别、年龄、就诊时间、诊断等进行回顾性分析。应用Excel 7.0和SPSS 19.0软件包对结果进行χ2检验。结果:急诊患者男女比例为1.13∶1,平均年龄35.71岁;口腔急诊量最高月份为2018年10月,最低为2017年2月,最高时段为20:00~21:00;口腔急诊诊断前3位病种为颌面外伤(29.17%)、面部感染(26.95%)和牙髓炎症性疾病(10.08%)。结论:口腔急诊患者数量大,就诊时间相对集中且病种范围较广。口腔急诊医师需掌握口腔外科及牙体牙髓病科专业知识。医院管理人员需考虑口腔急诊量时段、月份等的变化规律,精准施策,制订口腔急诊规模配置。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重症婴幼儿龋患者口腔念珠菌与菌群的关系
    姚瑶, 何柳婷
    2021 (2):  156-161.  doi: 10.19439/j.sjos.2021.02.009
    摘要 ( 218 )   PDF(4645KB) ( 172 )  
    目的:探讨重症婴幼儿龋患儿口腔念珠菌与菌群的关系。方法:选择2018年3月—2019年6月北京大学深圳医院治疗的重症婴幼儿龋患儿42例作为实验组,另选择来院进行口腔检查的无龋儿童40例作为对照组。分别采集各组患儿唾液、菌斑标本,进行微生物培养,将实验组组内分为白色念珠菌阴性、阳性患儿。通过高通量lllumina测序平台,对实验组及对照组儿童唾液、牙菌斑整体进行微生物测序,分析细菌多样性及丰度。采用SPSS 23.0软件包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实验组唾液与菌斑中白色念珠菌阳性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实验组白色念珠菌阳性患儿唾液中纤毛菌属、心杆菌属丰度显著高于本组阴性患儿(P<0.05),实验组白色念珠菌阳性患儿菌斑中普雷沃菌属丰度显著高于本组阴性患儿及对照组(P<0.05);实验组白色念珠菌阳性患儿唾液中纤毛菌丰度显著高于阴性患儿(P<0.05),牙龈二氧化碳噬纤维菌、人心杆菌、颗粒二氧化碳噬纤维菌丰度显著低于阴性患儿(P<0.05);实验组白色念珠菌阳性患儿菌斑中变形链球菌、格氏乳杆菌、阴道乳酸杆菌丰度显著高于阴性患儿(P<0.05),植物乳杆菌丰度显著低于阴性患儿(P<0.05)。结论:重症婴幼儿龋患儿口腔中存在白色念珠菌,与纤毛菌、牙龈二氧化碳噬纤维菌、人心杆菌、颗粒二氧化碳噬纤维菌、变形链球菌及部分乳杆菌丰度有关,其间可能有相互协同或拮抗作用。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牙根发育对正畸牵引后埋伏前牙牙根及牙周组织的影响
    谢蕾, 肖遥, 曾锦, 谢乙加
    2021 (2):  162-166.  doi: 10.19439/j.sjos.2021.02.010
    摘要 ( 354 )   PDF(3800KB) ( 221 )  
    目的:基于锥形束CT(CBCT)研究牙根发育对正畸牵引后埋伏前牙牙根及牙周组织的影响。方法:选择2018年7月—2019年3月西南医科大学附属口腔医院收治的需行上颌埋伏前牙正畸牵引治疗患者34例,共34颗上颌埋伏阻生前牙。根据牙根发育情况,分为未完全发育组和完全发育组,每组各17例。所有患者均行正畸牵引治疗。比较2组患者牙根长度、根管壁厚度、牙髓活力、附着龈宽度、牙根周围骨密度、正畸牵引时间。采用SPSS 20.0软件包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治疗前,完全发育组牙根长度显著大于未完全发育组(P<0.05);治疗后,未完全发育组牙根长度显著大于完全发育组(P<0.05)。治疗前,完全发育组根管壁厚度显著大于未完全发育组(P<0.05);治疗后,2组根管壁厚度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治疗后,2组牙髓活力相比无显著差异(P>0.05);2组附着龈宽度相比无显著差异(P>0.05);2组牙根周围骨密度均显著降低(P<0.05),完全发育组显著低于未完全发育组(P<0.05);完全发育组正畸牵引时间显著长于未完全发育组(P<0.05)。结论:对牙根发育未完全埋伏前牙行正畸牵引,牙根吸收程度较轻,牙周组织改建快,牵引时间短,且埋伏前牙牙根和根管壁正常发育,牙髓活力正常。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替牙期62例上颌尖牙阻生儿童牙弓及腭部形态特征分析
    唐万红, 曾欢, 林居红
    2021 (2):  167-172.  doi: 10.19439/j.sjos.2021.02.011
    摘要 ( 462 )   PDF(4593KB) ( 162 )  
    目的:比较上颌尖牙阻生与无阻生儿童牙弓及腭部形态的差异,为上颌尖牙阻生早期识别和干预提供参考。方法:选择8~11岁[平均(9.82±1.04)岁]儿童62例,分为实验组(上颌尖牙阻生)和对照组(无上颌尖牙阻生),每组31例。将2组患者石膏模型通过3D激光扫描后转化为数字模型,测量牙弓宽度、牙弓长度、基骨宽度、腭部宽度、腭部高度、腭部体积、表面积。采用 SPSS 24.0 软件包对实验数据进行配对t检验。结果:实验组儿童牙弓与腭部宽度相比对照组更窄(P<0.05),但2组儿童在牙弓长度、基骨宽度、腭部高度方面无显著差异(P>0.05)。对照组儿童腭部体积、表面积显著大于实验组(P<0.05)。结论:替牙期上颌尖牙阻生儿童牙弓宽度、腭部宽度、腭部体积、表面积均小于对照组。早期诊断上颌尖牙阻生时,牙弓宽度、腭部宽度、体积、表面积均应纳入考虑。仅有上颌尖牙间牙弓宽度减小,不能作为上颌尖牙阻生的特异性判断指标。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颞下颌关节紊乱病患者与健康人头前伸姿势的对照分析
    姚远, 徐丽丽, 范帅
    2021 (2):  173-176.  doi: 10.19439/j.sjos.2021.02.012
    摘要 ( 434 )   PDF(2844KB) ( 336 )  
    目的:探讨颞下颌关节紊乱病(temporomandibular disorders,TMD)患者和健康人之间头前伸角度的差异。方法:从康复医学科门诊选取TMD患者91例(男18例,女73例);同时招募健康受试者83例(男20例,女63例)。从左侧拍摄受试者坐位矢状面照片,包括头颈和上胸段。记录头颈角,即耳屏和C7棘突连线和水平线形成的夹角。采用SPSS 20.0软件包分析不同性别TMD患者和健康人头颈角之间的差异。结果:无论是男性还是女性,TMD患者的头颈角度均显著小于健康组(P<0.01)。结论:相比健康人群,TMD患者头部明显过度前伸,头颈姿势异常。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对儿童牙间隙丧失的认知调查分析
    张楠, 汪隼, 郑为, 成晓敏, 李小新
    2021 (2):  177-181.  doi: 10.19439/j.sjos.2021.02.013
    摘要 ( 211 )   PDF(3908KB) ( 219 )  
    目的:了解患儿家长对儿童牙间隙丧失认知的差异性及其影响因素,为针对性开展儿童口腔保健宣教提供参考依据,以降低错畸形发病率。方法:使用自行设计的调查问卷,对36例接受牙间隙丧失治疗的患儿家长进行基本信息和间隙丧失相关问题调查,采用SPSS 22.0软件包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家长比较关注孩子常见的口腔问题,口腔预防保健意识比较薄弱,对治疗的重视程度高于预防。家长对间隙丧失造成错的认知度比较低(27.78%),与龋齿(75.00%)和乳牙早失(63.89%)造成错的认知度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间隙丧失总体认知度为61.11%。不同的家长对间隙丧失总体认知度不同,50岁以上的家长认知度较低(14.29%),高学历的家长认知度较高(82.35%);不同性别、职业和家庭月收入组相比,认知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家长比较重视孩子的基本口腔健康,本次就诊与上次就诊间隔3个月内者较多(63.89%);前来就诊的目的主要是因龋齿或龋齿引发的牙疼(63.89%)。家长不了解间隙丧失的危害性者较多(72.22%),不知道间隙丧失需要治疗者较多(58.33%)。家长主要通过就诊时医师宣教了解到间隙丧失需要治疗(72.22%);出现间隙丧失后主动就诊者较少(22.22%),大多数通过就诊时医师建议前来就诊(72.22%)。大多数家长能接受医师关于间隙丧失的治疗建议(77.78%)。结论:需要加强口腔保健宣教力度、覆盖度和深度,加强口腔预防保健意识,尤其要对特殊体征的家长进行牙间隙重要性的宣教,保护好乳牙,预防乳牙龋和乳牙早失,避免牙间隙丧失,使完整的乳牙列形成正常的恒牙列。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错畸形对重庆市8~10岁儿童自尊的影响
    张艺, 李静, 沈露, 王金华
    2021 (2):  182-186.  doi: 10.19439/j.sjos.2021.02.014
    摘要 ( 185 )   PDF(3472KB) ( 291 )  
    目的:调查错畸形对重庆市8~10岁儿童自尊的影响。方法:参考第四次全国口腔健康流行病学调查实施方案,采用多阶段、分层、整群、随机抽样方法,于2018年10—12月间抽取重庆市3城区及3区县共12 所学校 1 588 名儿童,采用正畸治疗需要指数(IOTN)的牙健康部分对其错情况进行口腔健康检查,采用IOTN美观部分、儿童自我知觉问卷对其主观正畸治疗需要、整体自尊进行问卷调查。采用SPSS 20.0软件包对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主观正畸治疗需要IOTN-AC(中度、重度)、深覆盖(重度:6~9 mm,>9 mm)、前牙反、开、位于前牙区的龋齿与自尊呈显著负相关(P<0.05)。结论:主观正畸治疗需要以及对美观影响较大的错畸形明显影响儿童自尊,需要加大早期矫治的投入和宣教。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青少年与成年人正畸治疗后上颌切牙牙根吸收程度比较
    葛伶伶, 吕倩, 白雪, 吴邵鸿, 姜喜玲
    2021 (2):  187-190.  doi: 10.19439/j.sjos.2021.02.015
    摘要 ( 392 )   PDF(3119KB) ( 319 )  
    目的:研究青少年与成年人正畸治疗后上颌切牙牙根吸收情况。方法:选择2014年5月—2016年8月于赤峰学院附属医院接受正畸治疗的患者,按年龄分为青少年组(12~17岁,32例)与成人组(18~35岁,36例)。入组患者均接受全口直丝弓矫治技术,矫治结束后戴Hawley保持器,随访1年。治疗前(T1)、治疗结束时(T2)、治疗后6个月(T3)、治疗后12个月(T4)拍摄锥形束CT(cone-beam CT,CBCT)图像,经计算机测量各目标牙牙根体积。采用SPSS 22.0软件包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2组T2、T3、T4时间点两侧上颌中切牙、左右上侧切牙、左右下中切牙、左右下侧切牙牙根体积均显著低于T1时间点(P<0.05);2组T3、T4时间点各牙位牙根体积均部分增加,但与T2时间点相比无显著差异(P>0.05)。2组△牙根体积T3-T2、△牙根体积T4-T3相比均无显著差异(P>0.05);青少年组△牙根体积T1-T2显著小于成人组(P<0.05)。相关分析显示,△牙根体积T1-T2与年龄呈正相关(P<0.05);△牙根体积T3-T2、△牙根体积T4-T3与年龄呈负相关(P<0.05)。结论:年龄是影响正畸治疗后牙根体积的重要因素,青少年安氏Ⅱ1类错畸形患者正畸治疗牙根吸收后的自行修复能力较强。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椅旁CAD-CAM二硅酸锂玻璃陶瓷全冠的修复效果评价
    陈月靖, 姚瑶, 罗傲翔
    2021 (2):  191-195.  doi: 10.19439/j.sjos.2021.02.016
    摘要 ( 281 )   PDF(3571KB) ( 316 )  
    目的:探讨椅旁计算机辅助设计与计算机辅助制作(CAD-CAM)二硅酸锂玻璃陶瓷全冠的修复效果,并分析累积生存率的影响因素。方法:将2015年3月—2017年3月于北京大学深圳医院完成椅旁Cerec系统制作的二硅酸锂玻璃陶瓷修复体修复的214例牙体缺损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备牙后,进行光学印模,采用椅旁Cerec系统设计和制作修复体,最后完成试戴与粘接。评价修复体3、6、12、24和36个月的临床效果和美学效果,计算修复体累积生存率,分析性别、年龄、牙髓状况、修复牙位置和粘接剂种类对累积生存率的影响。采用SPSS 20.0软件包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经36个月的随访,修复体失败的原因主要体现在边缘密合性、修复体崩瓷和修复体脱落;3、6、12、24和36个月时,患者对修复体牙冠色彩渐变反应、牙冠形状、近端接触质量及咀嚼能力均大于9分;修复体累积生存率分别为100.00%、96.17%、94.89%、92.77%和91.06%;不同性别、年龄、牙髓状况间修复体累积生存率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椅旁CAD-CAM二硅酸锂玻璃陶瓷全冠修复体3年累积生存率较高且可获得较满意的美学效果,性别、年龄、牙髓状况对累积生存率影响不大。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严重先天缺牙患者双侧双颧种植可行性的影像学评价
    何莎敏, 喻康, 王豪伟, 黄伟, 王凤, 吴轶群
    2021 (2):  196-200.  doi: 10.19439/j.sjos.2021.02.017
    摘要 ( 233 )   PDF(3910KB) ( 164 )  
    目的:探讨严重先天缺牙患者选择双侧双颧种植的可行性。方法:基于锥形束CT(cone-beam CT, CBCT)对21例严重先天缺牙患者行双侧双颧种植设计,测量虚拟植入的颧种植体在颧骨段影像学水平上的种植体-骨接触值(radiographic bone-to-implant contact, rBIC)。采用SPSS 25.0软件包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20例患者完成双侧双颧种植设计,其中,男12例,女8例,平均年龄(22.8±5.3)岁。共虚拟植入80颗颧种植体,平均颧骨段rBIC为(13.85±3.29) mm。40颗近中颧种植体和40颗远中颧种植体的平均颧骨段rBIC分别为(13.80±3.74) mm和(13.90±2.81) mm(P>0.05);男性近中颧种植体和远中颧种植体的平均颧骨段rBIC分别为(14.21±4.08) mm和(14.31±3.18) mm,略大于女性的(13.18±3.18) mm(P>0.05)和(13.29±2.10) mm(P>0.05)。15颗窦外型、46颗窦壁型和19颗窦内型颧种植体的平均颧骨段rBIC分别为(16.27±2.95)、(13.87±3.10)和(11.88±2.78) mm,窦外型与后两者存在显著差异(P<0.05)。结论:双侧双颧种植对严重先天缺牙患者是一项可行的治疗方案,颧种植体能获得满意的颧骨段rBIC,为义齿受力提供稳定的支持和固位。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25例口腔鳞癌患者唾液代谢组学分析
    薛佳艺, 朱晓燕, 危常磊, 孙培, 张慧, 邓婧
    2021 (2):  201-205.  doi: 10.19439/j.sjos.2021.02.018
    摘要 ( 279 )   PDF(3652KB) ( 270 )  
    目的:用代谢组学方法检测并分析口腔鳞状细胞癌(oral squamous cell carcinoma,OSCC)是否有典型差异代谢物,探讨此方法用于临床诊断或筛查的可行性。方法:利用气相色谱-飞行时间质谱(GC-TOF-MS)代谢组学方法,对OSCC、口腔白斑(OLK)患者以及健康人的唾液标本进行分析,运用SIMCA软件对结果进行主成分分析和正交偏最小二乘法判别分析。结果:OSCC、OLK和健康对照组的代谢轮廓表现出显著差异(P<0.05),3组之间存在的典型差异代谢物共有15种。进一步探讨其代谢通路,发现OSCC患者与OLK患者都存在不同程度的蛋白质代谢、能量代谢以及脂类代谢失衡现象;同时,还表现出三羧酸循环异常。结论:运用代谢组学方法可检测出OSCC、OLK与健康人之间存在着15种典型的差异代谢物,将有助于OSCC的早期筛查。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右美托咪定对口腔颌面外科清醒插管患者吞咽功能的影响
    董翔, 劳蔚, 刘锦星, 纪均
    2021 (2):  206-209.  doi: 10.19439/j.sjos.2021.02.019
    摘要 ( 220 )   PDF(3126KB) ( 172 )  
    目的:观察右美托咪定用于口腔颌面外科患者清醒插管的镇静效果及其对吞咽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 50 例口腔颌面外科手术需行清醒插管的患者,随机分成 2 组(每组 25 例),即右美托咪定(DEX)组和咪达唑仑+芬太尼(MF)组。插管前 20 min,DEX 组给予右美托咪定 1.0 μg/kg,MF 组给予生理盐水 50 mL;插管前 5 min,DEX 组给予生理盐水 10 mL,MF 组给予咪达唑仑 0.02 mg/kg和枸橼酸芬太尼 2.0 μg/kg。观察不同时间点(诱导前 T0、插管前 T1、插管后 T2)患者心率(HR)、平均动脉压(MAP)、呼吸频率(RR)、血氧饱和度(SpO2),并进行 Ramsay 镇静评分和吞咽时间测定。采用 SPSS 20.0 软件包进行数据分析。结果:T0 时间点,2 组患者 HR、RR、MAP、SpO2 及吞咽时间测定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T1 时间点,与 MF 组相比,DEX 组患者HR下降,吞咽时间缩短,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RR、MAP、SpO2、Ramsay 评分无统计学差异(P>0.05)。T2 时间点,与 MF 组相比,DEX 组患者 HR下降,Ramsay 评分升高,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RR、MAP、SpO2 无统计学差异(P>0.05)。DEX 组患者在 T1 时间点与 T0 时间点相比,HR 下降,吞咽时间延长,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RR、MAP、SpO2 无统计学差异(P>0.05)。T2 时间点与 T1 时间点相比,Ramsay 评分降低,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右美托咪定能够为清醒插管患者提供良好的镇静效果,并且对患者吞咽反射未造成明显的抑制作用,提高了清醒气管插管的安全性。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改良后牙咬合板治疗颞下颌关节盘不可复性前移位的效果评价
    张颖, 卢锦芬, 张清彬
    2021 (2):  210-213.  doi: 10.19439/j.sjos.2021.02.020
    摘要 ( 422 )   PDF(2758KB) ( 322 )  
    目的:探讨改良后牙咬合板治疗颞下颌关节盘不可复性前移位的临床效果。方法:随机选取2016年10月—2017年10月在广州医科大学附属口腔医院就诊的颞下颌关节盘不可复性前移位患者89例作为研究对象,其中,男18例,女71例,年龄16~59岁。患者分为2组,第1组47例,治疗方案为配戴改良后牙咬合板;第2组42例,治疗方案为配戴稳定性咬合板,分别记录每例患者在治疗前、配戴咬合板3个月、配戴咬合板半年(治疗结束)、疗程结束后1年等不同阶段的疼痛指数和开口度变化。采用 SPSS 18.0 软件包进行统计学分析,采用重复测量方差分析,比较2组之间各项指标有无差异。结果:改良后牙咬合板改善开口功能优于稳定性咬合板(P<0.05)。而在治疗关节疼痛方面,2种咬合板疗效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改良后牙咬合板作为一种新型咬合板用于治疗颞下颌关节盘不可复性前移位疗效显著,适合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临床总结
    2种手术入路上颌窦底提升同期种植失败原因和并发症分析
    郝新河, 叶虎, 翟沁凯
    2021 (2):  214-218.  doi: 10.19439/j.sjos.2021.02.021
    摘要 ( 1812 )   PDF(4109KB) ( 377 )  
    目的:探讨经侧壁或牙槽嵴入路上颌窦底提升术对种植体生存率的影响,分析失败原因和并发症。方法:采用回顾性队列研究,分析2000—2015年在合肥市口腔医院口腔颌面外科就诊、由同一名医师完成上颌窦底提升同期种植的患者。主要预测变量是经侧壁入路上颌窦底提升术和经牙槽嵴入路上颌窦底提升术,混杂变量是性别、年龄、吸烟史、糖尿病史、口腔卫生状况、牙位、种植体长度和直径、修复类型。结果变量为种植体存活率、失败原因和并发症。采用SPSS 21.0软件包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59例患者进入研究对列,男31例(52.5%),女28例(47.5%),平均年龄(61.3±10.1)岁。随访(5.6±1.2)年,5颗种植体失败,成功率为88/93(94.6%)。经侧壁入路上颌窦底提升术种植牙失败3颗,成功率为18/21(85.7%); 经牙槽嵴入路上颌窦底提升术种植牙失败2颗,成功率为70/72(97.2%)。单因素分析显示,吸烟史(χ2=6.662,P=0.010)、口腔卫生状况(χ2=4.352,P=0.037)以及手术入路(χ2=4.232,P=0.040)与种植体存活率相关;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仅有吸烟史(OR=0.030,95CI:0.002~0.493,P=0.014)与种植体存活率相关;手术入路(χ2=5.000;P=0.025)与种植体失败原因相关,侧壁入路3颗(100%)种植体失败的原因是(3个月时)松动、骨愈合不良,而牙槽嵴入路2颗(100%)种植体失败的原因是(4年后)种植体周围反复感染、大量骨质丢失。吸烟史和种植体并发症显著相关(χ2=12.433,P=0.014),吸烟患者发生种植体周围炎的比例显著较高(6/88,6.8%)。手术入路和种植体并发症之间无显著相关性(χ2=9.453,P=0.051)。结论:尽管不同手术入路上颌窦底提升术对种植体存活率和术后并发症无显著影响,但手术入路与种植体失败原因相关。吸烟会导致种植体周围炎,降低种植体存活率。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数字化技术用于25例患者正颌手术效果评价
    李莉, 孙健, 李亚莉, 陈立强, 陈晨, 王硕, 王志浩, 孟坤, 孙鸣, 张秀秀
    2021 (2):  219-224.  doi: 10.19439/j.sjos.2021.02.022
    摘要 ( 265 )   PDF(4789KB) ( 306 )  
    目的:应用数字化技术辅助正颌外科三维重建测量、术前诊断、手术设计与模拟、导板制作、导航验证和效果评估,探索制订更加科学、合理的数字化诊治方法和流程。方法:选取25例先天性牙颌面畸形患者,术前行颅颌面CT扫描,将CT数据导入Mimics 20.0软件,建立数字化原始模型。确定三维重建测量硬组织标志点并进行测量、分析、诊断、手术方案设计和导板制作。术中采用手术导航系统,进行上颌骨设计位置的确认、固位验证和骨打磨精确导引。术后1周复查颅颌面CT,并进行设计方案的术后验证。采用SPSS 24.0软件包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25例患者均按照数字化正颌外科设计及流程完成手术,术后效果达到术前设计方案的要求。术后实际数字化三维重建头模与术前预测头模相比,10个骨性标志点在X、Y、Z三维方向上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采用数字化技术辅助正颌外科诊断、手术设计和实施具有精准、微创的优越性。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