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点击排行

    一年内发表的文章 |  两年内 |  三年内 |  全部
    Please wait a minute...
    选择: 显示/隐藏图片
    1. 成人上颌骨性扩弓疗效评价及对面中部相邻骨块的影响
    郑美里, 吕政展, 朱柏恺, 汪席均, 瞿然奕, 樊林峰, 江凌勇
    上海口腔医学    2021, 30 (3): 316-322.   DOI: 10.19439/j.sjos.2021.03.019
    摘要1140)      PDF (1144KB)(313)   
    目的: 利用锥形束CT(CBCT)测量、分析上颌骨性扩弓(maxillary skeletal expander, MSE)治疗前、后在腭中缝扩开、牙与牙槽骨在横向上的变化及面中部上颌相邻骨块的移动,评估成人上颌骨性扩弓的疗效及对相邻骨块的影响。方法: 选择12例成人骨性上颌牙弓狭窄病例(男4例,女8例),平均年龄(21.33±3.14)岁,采用MSE扩弓器治疗,治疗后解除后牙反,上颌牙弓宽度达到理想牙弓宽度,分别于扩弓前和扩弓完成后拍摄CBCT,测量相关骨性和牙性项目。采用SPSS 26.0软件包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扩弓后前部腭中缝宽度增加(2.38±1.01) mm、后部腭中缝宽度增加(2.25±1.08) mm(P<0.01);上颌第一磨牙牙冠处平均扩开(5.56±1.38) mm、上颌第一磨牙牙根处平均扩开(4.14±1.29) mm(P<0.01);双侧上颌第一磨牙倾斜度治疗前后变化无显著差异(P>0.05);蝶骨翼突外侧板角度,蝶骨翼突外侧板宽度,上颌骨前部间距与上、下颧骨间距扩弓后有显著差异(P<0.01);颞骨后部间距、双侧颧颌角扩弓后变化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 MSE对于成年患者具有良好的骨性扩弓效应,实现腭中缝的平行扩开。扩弓后牙出现一定程度的颊向倾斜,但牙相对于牙槽骨无明显移动。面中部相邻骨块受到矫治力影响,在三维方向上也将发生一定移动。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 2017—2020年上海第九人民医院口腔急诊上半年病例变化趋势分析
    董依云, 郭一波, 陶岚
    上海口腔医学    2021, 30 (3): 323-327.   DOI: 10.19439/j.sjos.2021.03.020
    摘要1003)      PDF (887KB)(176)   
    目的: 统计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2017—2020年口腔急诊分科前后上半年病例变化趋势,分析口腔急诊患者就诊特点和病种类型,为提高口腔急诊医疗质量、制定合理配置提供依据。方法: 分别收集2017—2020年上半年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收治的所有口腔急诊病例,按照性别与年龄、主诉、病种、就诊时间等进行分类统计,采用SPSS 18.0软件包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2017年分科前口腔急诊前3位病种为外伤、肿胀和牙痛。2018年分科后颌面部外伤、面部感染、口腔肿瘤等进入专科治疗,随后3年肿胀和牙痛占比增加。4年间急诊数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口腔急诊患者量大,病种范围广,遵循周期性就诊规律,总量有逐年上升趋势。口腔急诊分科分诊后患者就诊更加及时、便捷、有针对性,医疗服务质量得到提升。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 双颌前突患者正畸治疗后颞下颌关节紊乱病发生状况及危险因素分析
    程洁, 张栋, 谢丽丽, 王璞, 李娟, 郝玮
    上海口腔医学    2021, 30 (4): 439-443.   DOI: 10.19439/j.sjos.2021.04.020
    摘要965)      PDF (586KB)(179)   
    目的: 观察双颌前突患者经正畸治疗后颞下颌关节紊乱病(TMD)的发生情况,探讨造成这一现象的可能因素,以期指导TMD的合理预防。方法: 收集2019年3月—2020年10月于河北省人民医院接受正畸治疗的80例双颌前突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参照相关文献判定方法,将其中正畸治疗后发生TMD的患者纳入实验组,其余患者纳入对照组,设计基线资料调查表,尽可能将影响双颌前突患者正畸治疗后发生TMD的高危因素纳入,经单因素、多因素分析后,找出双颌前突正畸治疗患者可能发生TMD的影响因素。采用SPSS 23.0软件包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80例双颌前突患者经正畸治疗后发生TMD 15例,占18.75%(15/80);未发生TMD 65例,占81.25%(65/80)。分析2组基线资料后,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变量进行单因素分析,然后将全部基线资料纳入,建立多元回归模型。结果显示,在校正其他基线资料带来的影响后,年龄、性别、压力知觉量表评分、口腔不良习惯、龋齿、颌面部外伤史、牙状况、饮食不良习惯、根管治疗史均是双颌前突患者正畸治疗后发生TMD的影响因素(OR>1,P<0.05)。结论: 双颌前突正畸治疗后发生TMD的风险因素可能与女性、年龄小、压力知觉评分高、合并口腔和饮食不良习惯、既往存在龋齿、根管治疗史及牙状况等密切相关,应加强年轻女性患者正畸治疗的科学性和规范性,宣传口腔健康知识,建立良好的饮食习惯。对既往存在根管治疗史、颌面部外伤史、龋齿等情况的正畸治疗患者应加强干预措施,对减少TMD发生具有积极意义。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4. 舌刺联合头帽颏兜与前方牵引矫治前牙反的疗效比较
    刘明瑾, 李乐, 陈菊芳, 郝鑫, 杨儒, 田玉楼
    上海口腔医学    2021, 30 (4): 429-434.   DOI: 10.19439/j.sjos.2021.04.018
    摘要813)      PDF (816KB)(204)   
    目的: 应用头影测量分析,评价舌刺联合头帽颏兜和前方牵引器矫治前牙反的疗效,以及对舌骨位置和气道的影响,以期为临床提供参考。方法: 选择应用舌刺联合头帽颏兜和前方牵引器2种矫治方法矫治完成的前牙反病例各 30 例,应用 Winceph 9.0 软件及 AutoCAD 2016 软件对治疗前、后的头颅侧位片进行测量分析。采用 SPSS 21.0 软件包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2种矫治器治疗后,SNA角显著增大(P<0.01)、ANS-PNS线距显著增加(P<0.05)、SN-MP角显著增大(P<0.05)。上前牙唇倾(P<0.01),下前牙舌倾(P<0.05),覆盖显著改善(P<0.01)。治疗后2组UL-E显著增加(P<0.05),舌刺联合头帽颏兜组PLA显著增大(P<0.05)。舌骨位置H-C3距显著变小(P<0.05),H-S及H-Ar距均显著增大(P<0.01),舌骨向后下移位。气道宽度PNS-UPW距均显著增加(P<0.01),前方牵引组U-MPW距显著增大(P<0.01)。结论: 前方牵引器和舌刺联合头帽颏兜均能促进上颌骨发育,并使下颌骨顺时针旋转,有效地纠正前牙反。前方牵引器和舌刺联合头帽颏兜均会导致舌骨位置向后下移位。前方牵引器可使气道的鼻咽段、腭咽段宽度增加,但舌刺联合头帽颏兜仅使鼻咽段宽度增加。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5. 92例上颌骨成釉细胞瘤不同手术方式的效果评价
    罗号, 袁壮, 吴开柳, 贺捷, 孟箭
    上海口腔医学    2022, 31 (1): 71-74.   DOI: 10.19439/j.sjos.2022.01.015
    摘要759)      PDF (860KB)(202)   
    目的: 探讨上颌骨各型成釉细胞瘤合适的手术治疗方法。方法: 回顾分析92例上颌骨成釉细胞瘤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病理诊断明确,术后随访3~8年,定期拍摄颌面部CT、全景片,观察手术治疗效果。采用SPSS 22.0软件包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上颌骨成釉细胞瘤男女比例为3∶1,男性较多,平均年龄为45.77岁。92例患者总复发率为21.74%,其中单囊型成釉细胞瘤经不同术式手术后未见复发;38例经典型患者中,14例行刮治术,3例行一期开窗术,16例行部分切除术,3例行上颌骨次全切除术,1例行上颌骨次全切除后髂骨移植,1例行上颌骨次全切除后股前外侧皮瓣修复。经典型患者中18例术后复发, 5例发生癌变。骨外、外周型成釉细胞瘤患者,3例行部分切除术,2例行刮治术,术后均无复发。1例转移型成釉细胞瘤患者行部分切除,术后复发。结论: 上颌骨单囊型成釉细胞瘤应采用创伤最小的术式,完整摘除肿瘤。经典型成釉细胞瘤单纯刮治或部分切除手术复发率仍然较高,可能原因是肿瘤累及范围较大,刮治术无法完整去除肿瘤。骨外、外周型及转移型成釉细胞瘤,应尽可能切除受累颌骨,防止复发。成釉细胞瘤恶变者,术中需要切除肿瘤及颌骨,降低复发率。术后密切随访原发部位及颈部淋巴结、肺部,警惕和早期发现转移。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6. 2种种植修复制作工艺的Ti-base基台一体冠用于口腔种植单冠修复精度的研究
    曹伟玉, 曹捷, 刘宾益, 徐舟, 陆卫青
    上海口腔医学    2022, 31 (4): 414-417.   DOI: 10.19439/j.sjos.2022.04.015
    摘要742)      PDF (606KB)(163)   
    目的: 比较2种工艺制作的Ti-base基台一体冠的精度,为单牙种植修复工艺的选择提供实验依据。方法: 选择就诊于上海市普陀区眼病牙病防治所口腔种植科的30例单颗后牙缺失患者,临床进行传统印模,得到装有种植体替代体的石膏模型。每个患者取2个模型,按照制作工艺不同分为2组,实验组为安装扫描杆进行扫描,对照组为安装Ti-base基台直接扫描。将2组修复冠沿颊舌向剖开,利用电镜观察测量点与Ti-Base基台之间的距离。利用万能测力仪的加载力,通过接触氧化锆牙冠传递至基台及替代体处,观察氧化锆冠所能承载最大力量。采用SPSS 22.0软件包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实验组冠与Ti-base基台缝隙大小显著小于对照组(P<0.05);2组Ti-base基台一体冠中氧化锆的抗压强度相比,实验组的抗压强度与对照组接近,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安装扫描杆转移种植体位置到数字化修复软件中,比直接用扫描仪获得Ti-base基台相关数据信息更为精确可靠,加工制造的修复冠精密度和稳定度更高,推荐在口腔种植修复工艺中应用。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7. 唑来膦酸对小鼠下颌拔牙创早期修复过程的影响
    江润洋, 康非吾
    上海口腔医学    2022, 31 (4): 349-353.   DOI: 10.19439/j.sjos.2022.04.003
    摘要741)      PDF (3074KB)(180)   
    目的: 通过构建小鼠双膦酸盐颌骨坏死(bisphosphonate-related osteonecrosis of the jaw, BRONJ)模型,探讨该类药物对拔牙创早期缺损修复过程的影响。方法: 18只8~9周龄C57BL/6雄性小鼠,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及唑来磷酸给药组,通过腹腔注射+左下颌第一磨牙拔除诱导其产生双膦酸盐颌骨坏死样病变。随后选取术后3、5、7天3个时间点,H-E染色观察其大体愈合情况,Trap染色观察破骨细胞分布及数量,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观察早期成骨向转录因子及破骨特异性蛋白的表达差异。实验重复3次,采用ImageJ软件对图像进行分析和数据转换,采用SPSS 20.0软件包进行显著性分析。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唑来膦酸给药组拔牙创早期缺损修复过程延迟。术后3天成骨转录因子RUNX2表达降低,术后7天破骨细胞特异性蛋白CTSK数量减少;术后早期TRAP表达降低,骨改建行为整体受到抑制。结论: 唑来膦酸可在术后3天抑制成纤维细胞长入拔牙窝,并使RUNX2表达含量降低,抑制新骨形成。其还能使拔牙术后3、5、7天破骨细胞表达TRAP含量减少及在术后7天降低CTSK表达量,抑制破骨细胞行使骨吸收功能。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8. 夜间打鼾青少年安氏Ⅱ类错患者应用SGTB功能矫治前、后上气道的变化
    陈楠, 熊斌, 章婷, 夏文倩, 陆建锋, 高美琴
    上海口腔医学    2021, 30 (3): 273-277.   DOI: 10.19439/j.sjos.2021.03.010
    摘要717)      PDF (1226KB)(317)   
    目的: 使用SGTB功能矫治器治疗安氏Ⅱ类打鼾合并下颌骨后缩的患者,比较治疗前、后患者上气道的三维变化以及舌骨位置变化。方法: 选择25例下颌骨后缩伴打鼾患者,采用 SGTB矫治器治疗,于治疗前、后分别拍摄锥形束 CT(CBCT),应用 Dolphin 11.95 软件进行气道三维测量,分析并比较功能矫治前后患者上气道的变化。利用Mimics 17.0软件对下颌骨进行三维重建,比较治疗前、后下颌骨及舌骨位置的变化。采用SPSS 16.0软件包进行数据处理。结果: 治疗后,患者上气道总体积、鼻咽体积、口咽体积均较治疗前增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患者会厌顶平面(TE)上气道的截面积较治疗前增大,会厌顶平面、会厌底平面横径均增大,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患者舌骨位置较治疗前水平前移2 mm,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SGTB功能矫治器治疗能显著增加下颌骨后缩儿童上气道体积,改善患者呼吸阻塞情况。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9. 儿童和青少年早期错畸形诊治策略的专家共识
    房兵, 金作林, 白玉兴, 王林, 赵志河, 李巍然, 白丁, 贺红, 刘月华, 胡敏, 宋锦璘, 陈莉莉, 曹阳, 吴亭熹, 厉松, 李煌, 施洁珺, 唐国华, 储沨婷
    上海口腔医学    2021, 30 (5): 449-455.   DOI: 10.19439/j.sjos.2021.05.001
    摘要711)      PDF (861KB)(994)   
    儿童和青少年早期矫治是口腔行业的热点。除专业的口腔正畸医师外,大量其他学科的口腔医师也参与其中。儿童和青少年的口腔及颜面发育受到复杂的遗传和环境因素影响,因此,对最终治疗效果的预测和对并发症的控制非常重要,要充分做到知情同意,这对经治医师相关正畸专业理论知识的储备及实践经验均有很高的要求。为进一步统一和规范儿童和青少年早期矫治,促进早期矫治工作健康有序开展,本共识总结了全国多位著名口腔正畸专家和美国哈佛大学口腔医学院附属福赛思口腔研究院口腔正畸专家的理论知识和临床经验,为错畸形早期矫治提供参考策略。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0. 口面部肌功能治疗对改善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患儿腺样体扁桃体切除术术后面部形态的影响
    单华清, 王愉惠, 於丽明, 李晓艳, 刘月华
    上海口腔医学    2021, 30 (4): 389-393.   DOI: 10.19439/j.sjos.2021.04.010
    摘要649)      PDF (790KB)(323)   
    目的: 评估口面部肌功能治疗对腺样体扁桃体切除术(adenotonsillectomy,AT)后仍有口呼吸症状的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obstructive sleep apnea,OSA)患儿面部形态的影响。方法: 纳入10例4~7岁腺样体扁桃体切除术1个月后仍然张口呼吸的OSA患儿,进行口面部肌功能治疗。在口面部肌功能治疗前和治疗结束后6个月,分别拍摄照片,进行软组织测量。选择面部软组织12个具有标志性的点,进行比例和角度测量,采用Graphpad Prism 8 软件进行统计分析,比较口面部肌功能治疗前、后患者面部形态改变。结果: 与治疗前相比,OSA患儿治疗后人中与上唇比例增加(P=0.0002),上唇与面下1/3比例增加(P<0.05),鼻唇角增大(P=0.0005),颏唇角增大(P=0.0026),面型角减小(P<0.05)。结论: 口面部肌功能治疗能够有效改善OSA患儿AT术后面部形态,可作为OSA患儿AT术后的一种补充治疗,解决患儿术后仍持续存在的张口呼吸问题。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1. Stafne骨腔影像学特征:基于CBCT的回顾性分析
    黄锦程, 赵华强, 李国菊
    上海口腔医学    2022, 31 (4): 439-444.   DOI: 10.19439/j.sjos.2022.04.020
    摘要573)      PDF (1500KB)(239)   
    目的: 总结分析Stafne骨腔病例的锥形束CT(CBCT)影像学特征,以有效指导此类疾病的临床决策。方法: 收集山东大学口腔医院收治的6例Stafne骨腔病例,对其CBCT影像数据进行测量分析,分别记录其年龄、性别、主诉、病变位置、长宽高三径、多层面重建 (multiplanar reconstruction,MPR)三层面最大横截面积、内容物灰度、形态分类及与下颌神经管之间的关系等。结果: 6例患者均由CBCT检查无意发现。骨腔均位于下颌磨牙区后部及下颌角前部偏舌侧、下颌骨下缘与下颌神经管之间,呈类椭圆形,其长轴与下颌骨长轴相一致,平均长径(16.43±4.54) mm、宽径(6.91±1.48) mm、高径(10.24±2.10) mm。MPR层面中,骨腔最大横断面面积(91.93±25.52) mm2,最大冠状面面积(57.26±23.23) mm2,最大矢状面面积(127.80±51.22) mm2。按骨腔边缘线与颊侧骨皮质关系进行分类,Ⅰ型骨腔2例、Ⅱ型骨腔3例、Ⅲ型骨腔1例。根据矢状面上骨腔边界与下颌骨下缘及下颌神经管之间的相对位置,将骨腔与周围解剖结构的连接关系分为连通、毗邻、远离3种情况;而CBCT校正后,骨腔中心灰度可初步鉴别内容物类型。结论: CBCT可对Stafne骨腔作出较为直观明确的诊断,影像学表现对早期临床决策具有重大参考意义,可避免不必要的手术,减少额外医疗资源浪费及患者身心创伤。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2. 伴颞下颌关节病错畸形的正畸治疗原则与方案
    沈刚
    上海口腔医学    2021, 30 (4): 337-343.   DOI: 10.19439/j.sjos.2021.04.001
    摘要542)      PDF (2978KB)(542)   
    颞下颌关节(TMJ)的生物学特征是适应性改建,主要表现为髁突在咬合状态与下颌位置改变时会引发吸收、增生或修复。错畸形类型与颞下颌关节病(TMD)易感性之间存在关联。总体上,错畸形与TMD易感性从高到低依次为:突面、偏颌、直面、凹面错畸形。在突面畸形中,骨源性与混合Ⅱ型的TMD易感性最高,常表现为突吸退(突面畸形-髁突吸收-下颌骨后退)、突吸偏(突面畸形-髁突不对称吸收-下颌骨偏斜);在凹面畸形中,骨源性凹面伴偏颌的TMD易感性最高,常表现为凹增偏(凹面畸形-髁突不对称增生-下颌骨偏斜)等。伴TMD错畸形,或称病理性错畸形,是指伴有已经确诊的TMD或有TMD影像学表现的错畸形,特别是对TMD高易感性的错畸形。对正畸首诊患者,正畸医师要进行生理性与病理性错畸形的鉴别诊断。伴TMD错畸形正畸治疗的总体原则是治疗前发现TMD迹象并告知患者,治疗中监测TMD动态并设置预案,治疗后追踪TMD变化并进行颌位保持。对于TMD已造成较严重咬合紊乱及颌位改变的正畸患者(如突吸退、突吸偏、凹增偏),正畸治疗是手术之外的一个保守治疗选项,其治疗目标从主到次分别是改善咬合状态、缓解TMD发展、提升面形美观;治疗策略是纠正因TMJ病理变化而导致的颌位因素,通过颌位重建诱发TMJ改建,最终达到咬合重建;治疗方法包括S8-SGTB、S8-SGHB、S9、S10等正畸矫形技术。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3. 368例不同年龄段颞下颌关节盘穿孔患者的临床及锥形束CT分析
    刘欢欢, 蔡恒星, 吴烨
    上海口腔医学    2022, 31 (1): 67-70.   DOI: 10.19439/j.sjos.2022.01.014
    摘要536)      PDF (544KB)(119)   
    目的: 探讨不同年龄段颞下颌关节盘穿孔患者的临床及锥形束CT(CBCT)特点。方法: 收集在武汉大学口腔医院口腔颌面外科就诊的颞下颌关节盘穿孔患者的临床及CBCT资料,按年龄段分为6组,分析其临床和影像学特征,包括开口度、疼痛、关节杂音和咬合改变等。采用SPSS 26.0软件包进行统计学分析,比较不同年龄段患者的临床症状及影像特征。结果: 368例患者中,男24例,平均年龄(27.63±15.90)岁;女344例,平均年龄(32.61±15.61)岁。10~19岁年龄组患者疼痛发生率为21.31%,咬合改变占50.82%,髁突吸收扁平占50.82%;20~29岁年龄组患者疼痛发生率为31.06%,咬合改变占53.42%,髁突吸收扁平占45.34%; 50~59岁年龄组患者疼痛发生率为83.33%,咬合改变占2.38%,增生或骨赘形成占47.62%;≥60岁年龄组患者疼痛发生率为82.86%,咬合改变占2.86%,增生或骨赘形成占60%。结论: 颞下颌关节盘穿孔可发生于各年龄段,40岁以下患者易出现咬合改变,CBCT表现为髁突骨量减少;40岁以上患者以疼痛为主要临床表现,CBCT表现为髁突增生性改变。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4. 颈椎骨龄与牙龄推断上海地区儿童年龄的准确性比较
    王妙辰, 沈诗慧, 白雪冰, 陶疆
    上海口腔医学    2022, 31 (1): 89-95.   DOI: 10.19439/j.sjos.2022.01.019
    摘要516)      PDF (921KB)(143)   
    目的: 评估并比较Willems牙龄推断法和上海地区特异性颈椎骨龄回归公式2种方法在推测上海地区儿童实足年龄上的适用性及准确性。方法: 选取符合纳入标准的上海地区8~15岁儿童的全景片和头颅侧位片640张(男160名,女160名,全景片和头颅侧位片各320张),分别运用Willems法和颈椎骨龄回归公式评估得到牙龄和颈椎骨龄。采用SPSS 25.0软件包中的配对t检验或Wilcoxon符号秩检验,评估实足年龄与推断年龄之间的差异;通过比较2种方法的标准差、平均绝对误差、可接受误差内的正确判断率,对2种方法的准确性进行评价。结果: 相比实足年龄,男性牙龄平均低估(0.75±1.03)岁,女性平均低估(1.05±1.18)岁;男性颈椎骨龄平均低估(0.78±1.40)岁,女性平均低估(0.53±1.31)岁。Willems牙龄推断法的总平均绝对误差为1.15岁,上海地区颈椎骨龄回归公式的总平均绝对误差为1.20岁。临床可接受误差在±0.5岁内的正确判断率Willems法和颈椎骨龄回归公式分别为26.25%和27.19%。结论: 相比上海地区特异性颈椎骨龄回归公式,Willems法在推断上海地区8~15岁儿童的实足年龄上的适用性和准确性更高。但因推断年龄与实足年龄仍存在差异,2种方法仍需改进。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5. 种植体植入15年内种植体周围炎和种植周黏膜炎发生率调查
    张停停, 胡晓菁, 林璐
    上海口腔医学    2021, 30 (3): 292-296.   DOI: 10.19439/j.sjos.2021.03.014
    摘要498)      PDF (827KB)(287)   
    目的: 探讨种植体植入15年中种植体周围炎(peri-implantitis,PI)和种植体周围黏膜炎(peri-implant mucositis,PM)的发生率。方法: 回顾性分析南昌大学附属口腔医院2001年1月—2005年12月收治的口腔种植修复患者507例(共1 162颗种植体),随访12~15年,收集患者临床资料,分析个体及种植体水平PI、PM的发生率及相关影响因素。采用SPSS 22.0软件包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平均随访13.37年,507例种植修复患者PM、PI总体发生率分别为45.0%、9.7%,1 162例种植体PM、PI发生率分别为44.1%、10.9%。发生PI的127颗种植体中,8颗(6.3%)种植失败;PI在种植修复0.5~1年内发生率较低,1~5年发生率明显升高、5~10年发生率降低、10年以上发生率持续降低,而PM在种植修复0.5~1年内发生率较高,1~5年发生率开始降低,5~10年、10年以上基本保持不变;采用Straumann种植系统PI、PM发生率最低,而Osstem系统发生率最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上前牙区PI、PM发生率高于其他牙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冠边缘不密合者发生PI、PM概率最高,其次为基台螺丝松动、冠固位螺丝松动、基台螺丝断裂,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种植时间、种植系统、种植牙位、修复性因素是影响PM、PI发病的高危因素(P<0.05)。结论: 种植体植入15年内 PM发生率偏低,PI发生率并未随修复时间增加而升高,而与种植时间、种植系统、种植牙位及后期修复性因素有关。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6. 191例福建居民上颌前牙解剖长度及宽度分析
    杨松, 王颖卉, 李麒, 王晨儒, 林玲, 于皓
    上海口腔医学    2021, 30 (5): 535-538.   DOI: 10.19439/j.sjos.2021.05.017
    摘要479)      PDF (524KB)(191)   
    目的: 通过锥形束CT(cone-beam CT, CBCT)测量分析,了解福建居民上前牙解剖学特征,为进行上颌前牙区修复提供参考。方法: 利用CBCT测量191例就诊于福建医科大学附属口腔医院门诊患者的1 146颗上前牙(中切牙、侧切牙、尖牙)各牙位的长度及宽度,根据性别进行分组,量化分析牙体解剖特征的参数比例(宽长比及宽度比)。采用SPSS 19.0软件包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男性中切牙、尖牙的宽度和长度大于女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男性、女性侧切牙的宽度和长度无显著差异(P>0.05);男性、女性上颌前牙的宽长比值无显著差异(P>0.05),宽度比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临床上应充分考虑患者地区、种族及性别差异,以更好地进行上颌前牙修复。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7. 3种调拌方法对藻酸盐印模材料气泡及凝固状态的影响
    周亿岸, 肖松, 谢雪梅, 王宇华
    上海口腔医学    2023, 32 (1): 12-16.   DOI: 10.19439/j.sjos.2023.01.003
    摘要469)      PDF (658KB)(89)   
    目的: 比较全自动印模调拌机、顺时针手动和联合八字手动3种调拌方法对藻酸盐印模材料气泡含量、流动性等物理性能的影响。方法: 分别采用3种不同调拌方法调制藻酸盐印模材料,比较印模的气泡数量、总面积和流动性,调拌前、后温度变化以及工作时间和凝固时间差异。采用SPSS 24.0软件包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全自动调拌组气泡数量为(2.30±2.50)个,总面积为(0.17±0.18) mm2,小于顺时针手动调拌组数量[(59.60±14.19)个]和总面积[(7.41±2.24) mm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顺时针手动调拌组流动性(39.52±0.85) mm,小于全自动调拌组[(50.78±0.90) mm]和联合八字手动调拌组[(50.36±1.75) m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3种方法调印模的工作时间和凝固时间均符合临床要求。结论: 全自动调拌法印模在气泡含量、流动性等方面较佳。手动调拌中,联合八字调拌法有助于减少印模气泡与形变量,提高流动性。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8. 显微镜下血运重建术与根尖诱导成形术治疗恒牙牙髓坏死的疗效比较
    林晓明, 苏江凌, 卜翠萍
    上海口腔医学    2022, 31 (3): 318-321.   DOI: 10.19439/j.sjos.2022.03.019
    摘要461)      PDF (564KB)(184)   
    目的: 分析显微镜下血运重建术与根尖诱导成形术治疗恒牙牙髓坏死的疗效。方法: 选择泉州第一医院口腔科门诊收治的75例年轻恒牙牙髓坏死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治疗方式分为2组,A组(30例)在显微镜下行血运重建术,B组(45例)行根尖诱导成形术。比较2组的治疗效果、患牙疼痛改善情况,观察2组治疗前、后患牙根管壁厚度、根管长度,计算治疗后的牙骨样沉积率。采用SPSS 23.0软件包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2组患者治疗前的根管长度相比显著差异(P>0.05);B组治疗前、后的根管长度无显著变化(P>0.05);A组治疗后6个月的根管长度较治疗前显著延长,且根管长度显著大于B组(P<0.05)。B组治疗前、后的根管壁厚度无显著变化(P>0.05),A组治疗后6个月的根管壁厚度大于治疗前,且显著大于B组(P<0.05)。A组治疗后1个月、6个月的牙骨样沉积率显著高于B组(P<0.05)。2组总有效率分别为90.00%和84.44%,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治愈率为70.00%,显著高于B组的48.89%(P<0.05)。结论: 显微镜下血运重建术能有效促进牙根发育、延长根管、增加根管壁厚度,其治疗效果优于根尖诱导成形术。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9. 微种植钉辅助无托槽隐形矫治器控制“过山车”效应的疗效分析
    马晓晴, 项飞, 樊明月, 宋怡, 王晓慧, 张玲, 钱文昊
    上海口腔医学    2022, 31 (2): 193-197.   DOI: 10.19439/j.sjos.2022.02.015
    摘要455)      PDF (1173KB)(302)   
    目的: 探讨微种植钉辅助无托槽隐形矫治器长距离内收上前牙、关闭间隙过程中控制“过山车”效应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择双颌前突成人患者16例,男5例,女11例,平均年龄(25.1±2)岁。所有患者均拔除4颗第一前磨牙且采用无托槽隐形矫治器矫治,所有病例均采用G6设计,其中实验组(8例)在治疗初始即采用微种植钉进行牙的三维控制,对照组(8例)采用常规G6方案,出现明显的“过山车”效应时植入微种植钉辅助解决。采用 Graphpad Prism 6.0 软件包对治疗前、后数据及组间数据进行配对 t 检验。结果: 所有拔牙间隙均顺利关闭,面型获得明显改善。治疗中,实验组前牙转矩控制良好,未出现“过山车”效应;对照组6例在治疗中前牙明显舌倾(P<0.05),后牙开,前牙区微种植钉施加压低力后,咬合关系改善。结论: 微种植钉能有效预防、消除无托槽隐形矫治器长距离关闭间隙过程中发生的“过山车”效应。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0. 超声热疗联合TPF化疗治疗19例老年晚期口腔鳞癌的疗效分析
    李蕾, 李晓东, 庄乾伟, 葛良玉, 李志萍, 顾倩平, 白玉婷, 孟箭
    上海口腔医学    2021, 30 (5): 543-547.   DOI: 10.19439/j.sjos.2021.05.019
    摘要429)      PDF (991KB)(181)   
    目的: 观察超声热疗联合TPF化疗对老年晚期口腔鳞状细胞癌(OSCC)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对2017年1月—2020年1月在徐州市中心医院口腔科就诊的19例OSCC老年患者,给予TPF化疗,周期第1天—多西他赛(75 mg/m2)+顺铂(75 mg/m2),周期第1~5天—5,Fu(750 mg/m2);在化疗过程中做5次热疗,分别于化疗开始的第l、3、5、7、9天,超声热化疗共2个疗程,观察并评价效果。采用SPSS 20.0软件包进行统计学分析,利用Kaplan-Meire法计算生存率。结果: 根据实体瘤评价标准1.0版,对肿瘤的变化进行疗效评价,其中完全缓解3例,部分缓解10例,疾病稳定5例,疾病进展1例,总有效率为68.4%。中位随访时间为36个月(8~48个月),2年内生存率为63.2%。不良反应主要表现为常规化疗反应,未见严重不良反应。结论: 超声热疗联合化疗对老年口腔鳞癌患者具有协同抗肿瘤作用,安全有效,有望成为肿瘤治疗的又一种选择。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