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下载排行

    一年内发表文章 | 两年内 | 三年内 | 全部 | 最近1个月下载排行 | 最近1年下载排行

    当前位置: 两年内
    Please wait a minute...
    选择: 显示/隐藏图片
    1. 数字化冠延长导板在前牙美学修复中的应用效果评价
    王雪纯, 汪涌, 许晓波, 郝新河
    上海口腔医学    2022, 31 (3): 260-264.   DOI: 10.19439/j.sjos.2022.03.007
    摘要307)      PDF (749KB)(318)   
    目的: 评价三维数字化微笑设计(three-dimensional digital smile design,3D-DSD)联合双定位冠延长导板在前牙美学修复中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择需行上前牙美学牙冠延长术和全冠修复的患者20例,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10例。实验组进行3D-DSD,3D打印双定位冠延长导板,指导美学牙冠延长术,术后3个月进行全冠修复。对照组采用传统美学牙冠延长术和全冠修复。术前、术后3个月、术后6个月进行粉白美学指数(pink esthetic score/white esthetic score,PES/WES)评估,术后6个月、7个月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isual analogue scales,VAS)进行2次患者满意度评价,对2次VAS结果进行可重复性评价,并对术后6个月PES/WES评分和整体满意度进行相关性分析。采用SPSS 23.0软件包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2组患者术后3个月、术后6个月PES/WES评分均高于术前(P<0.05)。组间比较结果显示,术后3个月PES、术后6个月PES和WES,实验组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满意度调查结果显示,2次VAS结果的组内相关系数为0.956(P<0.05);实验组牙冠长宽比例、微笑曲线、个性特征、患者参与度和整体满意度均优于对照组(P<0.05)。术后6个月PES和WES评分与整体满意度均呈正相关(rS1=0.905,P<0.001;rS2=0.460,P=0.041)。结论: 3D数字化微笑设计联合双定位冠延长导板指导前牙美学牙冠延长术和修复治疗,可提高治疗后粉白美学效果及患者满意度。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 Stafne骨腔影像学特征:基于CBCT的回顾性分析
    黄锦程, 赵华强, 李国菊
    上海口腔医学    2022, 31 (4): 439-444.   DOI: 10.19439/j.sjos.2022.04.020
    摘要573)      PDF (1500KB)(239)   
    目的: 总结分析Stafne骨腔病例的锥形束CT(CBCT)影像学特征,以有效指导此类疾病的临床决策。方法: 收集山东大学口腔医院收治的6例Stafne骨腔病例,对其CBCT影像数据进行测量分析,分别记录其年龄、性别、主诉、病变位置、长宽高三径、多层面重建 (multiplanar reconstruction,MPR)三层面最大横截面积、内容物灰度、形态分类及与下颌神经管之间的关系等。结果: 6例患者均由CBCT检查无意发现。骨腔均位于下颌磨牙区后部及下颌角前部偏舌侧、下颌骨下缘与下颌神经管之间,呈类椭圆形,其长轴与下颌骨长轴相一致,平均长径(16.43±4.54) mm、宽径(6.91±1.48) mm、高径(10.24±2.10) mm。MPR层面中,骨腔最大横断面面积(91.93±25.52) mm2,最大冠状面面积(57.26±23.23) mm2,最大矢状面面积(127.80±51.22) mm2。按骨腔边缘线与颊侧骨皮质关系进行分类,Ⅰ型骨腔2例、Ⅱ型骨腔3例、Ⅲ型骨腔1例。根据矢状面上骨腔边界与下颌骨下缘及下颌神经管之间的相对位置,将骨腔与周围解剖结构的连接关系分为连通、毗邻、远离3种情况;而CBCT校正后,骨腔中心灰度可初步鉴别内容物类型。结论: CBCT可对Stafne骨腔作出较为直观明确的诊断,影像学表现对早期临床决策具有重大参考意义,可避免不必要的手术,减少额外医疗资源浪费及患者身心创伤。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 上颌前牙美学区单颗种植修复体应用角度螺丝通道系统基台和预成钛基台的短期临床疗效比较
    吕晓蕾, 史俊宇, 钱姝娇, 赖红昌
    上海口腔医学    2022, 31 (4): 423-428.   DOI: 10.19439/j.sjos.2022.04.017
    摘要258)      PDF (865KB)(238)   
    目的: 比较角度螺丝通道基台和传统预成钛基台在上颌前牙美学区单牙修复中的临床疗效。方法: 收集2018年6月—2019年6月于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口腔种植科行上颌前牙美学区单颗牙种植修复的患者。将纳入研究的患者随机分为2组,试验组修复体使用角度螺丝通道基台螺丝固位(AG),对照组修复体使用常规预成钛基台粘接固位(CG)。记录随访6个月时的种植体成功率、边缘骨吸收、机械并发症、种植体周围软组织情况[包括牙周探诊深度(PD)、探针出血阳性率(BOP%)]、红色美学评分/白色美学评分(PES/WES)和患者满意度。采用SPSS 19.0软件包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最终36例(AG:19,CG:17)患者接受6个月随访,随访期间失访率为10%。到6个月随访期为止,所有种植体无松动、脱落,修复体无更换,2组成功率均为100%。试验组和对照组6个月时边缘骨吸收量分别为(0.21±0.18) mm和(0.38±0.40) mm,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G组BOP%显著低于CG,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4)。2组患者的机械并发症、PD、PES/ WES及患者满意度评分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短期内,角度螺丝通道系统与传统预成钛基台固位的修复体均能获得可预期的临床疗效,但前者更有利于种植体周围软组织的健康状况。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4. U-Net神经网络分割锥形束CT影像中下颌磨牙牙体与牙髓腔及其准确性验证
    林翔, 傅裕杰, 任根强, 温佳欢, 陈宇飞, 张旗
    上海口腔医学    2022, 31 (5): 454-459.   DOI: 10.19439/j.sjos.2022.05.002
    摘要256)      PDF (912KB)(229)   
    目的: 使用U-net卷积神经网络实现锥形束CT(cone-beam CT, CBCT)影像中下颌磨牙的牙体和牙髓腔的自动分割,采用基于显微CT(Micro-CT)扫描结果构建的三维模型作为金标准,评估分割准确性。方法: 从同济大学附属口腔医院放射科收集20组包含完整单侧下颌磨牙的口腔小视野CBCT数据,预处理后,由牙体牙髓病学专家使用MITK Workbench软件手动标注牙体与牙髓腔,作为U-net神经网络分割算法的训练集。另收集5颗下颌磨牙和相应的小视野CBCT数据,5组数据经相同预处理后作为测试集。随后由完成训练的神经网络和同一专家对测试集数据进行牙体和牙髓腔分割和三维重建。离体牙预处理后行Micro-CT扫描,将三维重建后获得的模型作为金标准。分别比较测试集数据中,专家的手动标注、神经网络分割结果与金标准两两之间的差异。采用Dice相似性系数(Dice similarity coefficient, DSC)、平均对称表面距离(average symmetric surface distance, ASSD)、Hausdorff距离(Hausdorff distance, HD)和形态差异分析对结果进行评估。采用SPSS 20.0软件包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神经网络分割结果与金标准相比,其牙体组的DSC为(95.30±1.01)%、ASSD为(0.11±0.02) mm、HD为(1.05±0.31) mm,牙髓腔组的DSC为(81.21±2.27)%、ASSD为(0.15±0.05) mm、HD为(3.29±1.85) mm,结合形态差异分析结果显示,神经网络的分割结果与金标准的牙体与髓室部分基本相似,但在根管部分,能分割出较粗的根管,对于根管下段和侧支根管等较细的根管分割能力有限。结论: 在现有实验条件下,以专家手动标注作为训练样本的U-net神经网络,实现了在CBCT影像上对下颌磨牙牙体与髓室的自动化精准分割。但对根管部分,其分割结果有待进一步提升。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5. 自体牙本质颗粒与Bio-Oss骨粉植入引导骨再生治疗牙周骨缺损效果比较
    毛新霞, 林晓炜, 魏轩, 李琴
    上海口腔医学    2022, 31 (5): 530-534.   DOI: 10.19439/j.sjos.2022.05.015
    摘要253)      PDF (597KB)(224)   
    目的: 评价自体牙本质颗粒与Bio-Oss骨粉植入引导骨再生治疗牙周骨缺损的效果。方法: 选择2018年5月—2020年5月张掖人民医院收治的82例行引导骨再生治疗的牙周骨缺损患者,依照随机数表法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41例。对照组植入Bio-Oss骨粉,实验组植入自体牙本质颗粒。比较2组患者牙周袋深度和附着丧失,颊侧软组织剖面、颊侧软组织厚度,红色美学评分,修复成功率及并发症。采用SPSS 22.0软件包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术后1个月和术后1年,2组患者牙周袋深度和附着丧失均显著降低(P<0.05);且术后1年,2组患者牙周袋深度和附着丧失均低于术后1个月(P<0.05)。术后1个月和术后1年,实验组患者牙周袋深度和附着丧失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术后1个月和术后1年,2组患者颊侧软组织剖面显著高于术前(P<0.05);术后1年,2组颊侧软组织剖面显著低于术后1个月(P<0.05)。术后1年,实验组患者颊侧软组织剖面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术后1个月和术后1年,2组患者颊侧软组织厚度显著高于术前。各时间点,2组患者颊侧软组织厚度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个月和术后1年,2组患者红色美学评分显著高于术前(P<0.05);且术后1年2组红色美学评分显著高于术后1个月(P<0.05)。术后1个月和术后1年,实验组患者红色美学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术后1年,实验组和对照组修复成功率分别为90.24%(37/41)和85.37%(35/41),2组修复成功率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自体牙本质颗粒引导骨再生治疗牙周骨缺损患者,能够降低牙周袋深度和附着丧失,提高颊侧软组织剖面和红色美学评分,且修复成功率与Bio-Oss骨粉植入相当,是一种安全可靠的治疗方法。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6. 3种根管充填方法在慢性根尖周炎根管治疗中的短期疗效观察
    郭晶晶, 汤屹群, 何宏, 徐震
    上海口腔医学    2022, 31 (5): 544-549.   DOI: 10.19439/j.sjos.2022.05.018
    摘要292)      PDF (684KB)(221)   
    目的: 比较3种根管充填方法在治疗慢性根尖周炎中的短期疗效,为临床上选择合理有效的根管治疗方法提供参考。方法: 选择2019年10月—2020年10月就诊于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口腔综合科、接受根管充填治疗的慢性根尖周炎患者120例,随机分为3组(n=40)。3组均行根管充填治疗, A组为iRoot SP糊剂单尖法充填,B组为AH-plus糊剂热牙胶垂直加压充填,C组为AH-plus糊剂冷牙胶侧压充填。通过统计3组根管充填时间,使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比较分析3组患者治疗后24 h的疼痛评分;采用根尖周指数 (periapicalindex, PAI) 评定X线片并结合临床检查,对3组患者的根管治疗时间、疼痛情况、根管治疗效果进行评价。采用SPSS 22.0软件包进行数据分析。结果: 3组患者的根管充填时间分别为A组(75.50±7.44)s,B组 (85.38±3.46) s,C组 (102.33±3.32) s,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两两比较具有统计学差异。3组患者术后发生疼痛发生率A组为25%,B组为25%,C组为32.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与B组之间无统计学差异,A组、B组与C组之间有统计学差异。3 组患者X线片 PAI 评分比较结果显示,PAI总分的时间效应F=498.93,P<0.001,提示不同时间点的PAI总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组别效应F=0.91,P=0.406,提示不同组的PAI总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时间和组别的交互效应F=0.44,P=0.777,提示不同组在不用时间点的PAI总分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3 组患者3个月、12个月总有效率A组为97.5%、97.3%,B组为97.5%、97.2%,C组为90%、91.9%,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 05);两两相比,各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相比其他2种根管充填方式,iRoot SP糊剂单尖法根管充填技术对于节约临床操作时间,增加患者就诊舒适度具有良好效果。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7. 姜黄素调控唾液腺肿瘤细胞增殖和凋亡的机制探讨
    杜洪亮, 何等旗, 王佳俐, 车银富, 闫庆涵
    上海口腔医学    2022, 31 (5): 483-490.   DOI: 10.19439/j.sjos.2022.05.007
    摘要170)      PDF (1709KB)(215)   
    目的: 探讨姜黄素靶向miR-155-5p/TP53INP1轴诱导氧化应激调控唾液腺肿瘤细胞增殖和凋亡的机制。方法: A253细胞加入姜黄素及转染miR-155-5p mimic和(或)pcDNA3.1-TP53INP1,共同培养。采用CCK-8法检测细胞增殖;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凋亡;划痕实验检测细胞迁移能力;双荧光素酶报告实验验证miR-155-5p与TP53INP1之间的靶向关系;qRT-PCR检测细胞miR-155-5p、TP53INP1mRNA的表达;Western印迹法检测细胞TP53INP1、Caspase8、Caspase3、Bcl-2、Bax蛋白表达;ELISA法检测细胞SOD、Gpx、MDA含量。采用SPSS 22.0软件包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双荧光素酶报告实验证实,TP53INP1是miR-155-5p的下游靶向调控分子;与DMSO组相比,姜黄素组细胞凋亡、Caspase8、Caspase3、Bax蛋白表达及TP53INP1表达显著增加,Bcl-2蛋白表达、miR-155-5p mRNA及划痕迁移细胞数显著降低(P<0.05);与姜黄素+miR-155-5p mimic组相比,姜黄素+pcDNA3.1-TP53INP1组、姜黄素+miR-155-5p mimic+pcDNA3.1-TP53INP1组细胞凋亡、Caspase8、Caspase3、Bax蛋白表达显著增加,Bcl-2蛋白表达显著升高(P<0.05),姜黄素+pcDNA3.1-TP53INP1组SOD、GSH-PX活性及划痕迁移细胞数显著降低,MDA含量显著升高(P<0.05)。结论: 姜黄素抑制A253细胞增殖,促进A253细胞凋亡,其机制可能与靶向miR-155-5p/TP53INP1轴诱导氧化应激调控有关。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8. 角化龈宽度对牙周组织再生术治疗骨下缺损临床效果的影响
    刘好好, 胡苡, 张晨, 陈美华
    上海口腔医学    2022, 31 (5): 507-511.   DOI: 10.19439/j.sjos.2022.05.011
    摘要222)      PDF (1199KB)(214)   
    目的: 评价角化龈宽度(KTW)对牙周组织再生术治疗骨下缺损临床效果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行牙周组织再生术治疗骨下缺损的14例患者(44个位点)基线和术后2年随访时的临床资料。以基线时的KTW进行分组,分为KTW>2 mm组及KTW≤2 mm组,采用SPSS 25.0软件包对2组的牙周临床指标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组内比较发现,2组术后探诊深度(PD)及临床附着丧失(CAL)水平较术前显著减小(P<0.05);组间比较2组术后与术前基线时的PD变化值(△PD)及CAL变化值(△CAL),发现2组之间△PD无统计学差异;但KTW>2 mm组的△CAL显著大于KTW≤2 mm组(P<0.05)。结论: 牙周组织再生术治疗骨下缺损能够有效减轻牙周炎症,减小牙周袋深度,获得附着水平增加。但当KTW不足时(≤2 mm),手术所获得的附着水平再生有限,再生手术治疗的效果欠佳。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9. 负载纳米羟磷灰石的结冷胶修复大鼠下颌骨缺损的效果评价
    许来俊, 袁鹤, 叶青, 李继遥
    上海口腔医学    2022, 31 (5): 449-453.   DOI: 10.19439/j.sjos.2022.05.001
    摘要250)      PDF (2961KB)(210)   
    目的: 观察负载纳米羟磷灰石的结冷胶(GG/nHA)修复大鼠下颌骨缺损的效果。方法: 于16只SD大鼠下颌骨制备直径为5 mm的临界骨缺损,随机分为2组,实验组骨缺损区注入GG/nHA,对照组骨缺损区填充可吸收性明胶海绵。术后4周、8周处死大鼠,以Micro-CT定量分析骨组织愈合情况。苏木精-伊红(H-E)染色和马松(Masson)染色定性评估骨组织修复情况。采用GraphPad Prism 8.0软件包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制备的GG/nHA具有良好的可注射性,可经注射器推出至骨缺损区。术后4周和8周,实验组缺损区的骨生成量及骨体积分数(BV/TV)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H-E染色和Masson染色均见实验组较对照组有更多新骨形成。结论: GG/nHA可以注射形式注入下颌骨缺损区,促进其愈合,有望成为微创修复口腔颌面部骨缺损的新型材料。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0. 无托槽隐形矫治器伸长后牙效率的三维重叠分析
    赵佳媛, 胡成思, 金玉, 张灵玲, 易芳, 陈君捷, 周娉, 卢燕勤, 李成日
    上海口腔医学    2022, 31 (5): 556-560.   DOI: 10.19439/j.sjos.2022.05.020
    摘要191)      PDF (1209KB)(210)   
    目的: 利用三维数字化模型重叠法,探讨无托槽隐形矫治器伸长后牙的效率,为临床方案设计提供参考。方法: 选择24例后牙伸长量不小于0.5 mm的Invisalign患者,共126颗观测牙。于矫治前、后分别采用iTero扫描,获取患者数字化模型,分别命名为“实际初始”和“实际终末”模型。在ClinCheck软件中获取该方案的初始、终末模型,命名为“虚拟初始”和“预期终末”模型。以STL格式导出后分别导入Geomagic Studio,将初始模型与实际终末、预期终末模型分别重叠,得到实际伸长量与预期伸长量。采用SPSS 23.0及GraphPad Prism 5.0 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计算伸长后牙的效率并分析可能的影响因素。结果: 无托槽隐形矫治器伸长后牙的效率为30.2%,实际伸长量与预期设计伸长量间呈直线相关(P<0.05),直线回归方程为y=0.305x-0.010;实际伸长量与预期伸长量的差值与矫治器数量呈正相关(P<0.001),与预期伸长量呈正相关(P<0.001);低角患者实际伸长量与预期伸长量的差值比均角患者大(P<0.05)。结论: 无托槽隐形矫治器伸长后牙的效率较低,约为30.2%,垂直生长型影响矫治效率,可对低角患者设计更多的过矫正。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1. 不同方式处理犬下颌磨牙区即刻种植间隙的效果评价
    张怡雯, 邹多宏, 张志愿
    上海口腔医学    2022, 31 (4): 337-342.   DOI: 10.19439/j.sjos.2022.04.001
    摘要314)      PDF (2212KB)(206)   
    目的: 探讨在犬下颌磨牙区即刻种植中,不同方式处理拔牙窝与种植体之间的间隙后的新骨形成情况。方法: 选择 6 条 1.5~2.0 岁的拉布拉多犬作为实验对象,在每条犬下颌骨中拔除两侧的第四前磨牙和第一磨牙,分别植入 4 颗牙种植体(Astra Tech®,4.0 mm × 10 mm)。种植体和拔牙窝骨壁之间的近远中间隙分别进行3种处理,分为空白组(NN组)、胶质银明胶海绵(Gelatamp) 组(EN组)和 Gelatamp + 可吸收胶原膜(CM)组(EG 组)。术后12周收集标本,进行显微CT 扫描和组织学分析。采用SPSS 25.0软件包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牙种植术后 12 周存活率为 100%。显微CT 扫描结果显示,新骨高度、骨矿物质密度(BMD)、骨体积分数 (BV/TV)、骨表面积骨体积比(BS/TV)、骨小梁厚度(Tb.Th)、骨小梁数(Tb.N)和骨小梁间距(Tb.Sp)等指标,组间无显著差异。组织学分析结果显示,新骨形成面积和种植体与骨接触面积(BIC)在组间无统计学差异。结论: 使用不同方式处理种植体与拔牙窝之间的间隙后的12周内,与空白对照组相比,单独放置 Gelatamp 或与 CM 联合使用,对种植体周围新骨形成、BIC、BMD、BV/TV、BS/TV、Tb.Th、Tb.N 及 Tb.Sp 等均无显著影响。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2. Er:YAG激光联合引导骨再生治疗种植体周围炎伴骨缺损效果评价
    涂慧娟, 李凌宇, 李医丹, 罗真兰, 俞明
    上海口腔医学    2022, 31 (4): 418-422.   DOI: 10.19439/j.sjos.2022.04.016
    摘要228)      PDF (1217KB)(205)   
    目的: 探讨Er:YAG激光联合引导骨再生(guided bone regeneration,GBR)治疗种植体周围炎伴骨缺损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择2017—2019年在嘉定区牙病防治所行种植修复且诊断为种植体周围炎伴骨缺损的26例患者(共34颗种植体)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2组均接受翻瓣、清创和GBR治疗,实验组采用Er:YAG激光处理种植体表面及污染物,对照组采用传统机械法处理。记录和比较2组患者治疗前和治疗后6、12和24个月的探诊深度(probing depth,PD)、探诊出血指数(bleeding on probing,BOP)、菌斑指数(plaque index,PI)、种植体周围边缘骨缺损高度(reduce of marginal bone level,RBL),采用SPSS 20.0软件包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2组患者经不同方法治疗后,PD、BOP、PI和RBL均显著改善;治疗后6、12和24个月后,PD、BOP和PI改善无统计学差异;治疗后12和24个月,实验组RBL改善显著优于对照组。结论: 在种植体周围炎伴骨缺损的GBR治疗中,Er:YAG激光疗法效果优于传统机械法,更有利于新骨再生。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3. 牙周内镜辅助牙周非手术治疗对牙龈退缩的影响
    陆卫青, 张炜亮, 向文静, 刘宾益, 曹伟玉, 杨一鸣
    上海口腔医学    2022, 31 (4): 435-438.   DOI: 10.19439/j.sjos.2022.04.019
    摘要229)      PDF (530KB)(202)   
    目的: 探讨牙周内镜辅助超声龈下刮治及根面平整术(scaling and root planing,SRP)对上颌侧切牙唇侧牙龈退缩的影响。方法: 从2020年6月—12月就诊于上海市普陀区眼病牙病防治所牙周病科的患者中收集36例中、重度慢性牙周炎患者作为受试者。采用单盲随机分口自身对照设计方案,先行全口超声龈上洁治术,2周后随机确定一侧上颌侧切牙行牙周内镜辅助下SRP(内镜组),对侧侧切牙行常规SRP( SRP组)作为对照,术后菌斑控制,记录基线、3个月和6个月时上颌侧切牙唇侧近中、中和远中3个位点的牙周探诊深度(PD)、附着丧失(AL)、牙龈退缩(GR)。采用SPSS 22.0软件包对2组治疗前后各项指标差异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基线时内镜组和SRP组相比,各临床指标无显著差异。3个月时,内镜组的牙龈退缩量(ΔGR)显著小于SRP组(P<0.05);3个月和6个月时,2组间的其他指标比较均无显著差异。与SRP组相比,内镜组PD的减少程度与AL的增加程度有更大趋势,治疗后3个月最明显。与基线相比,2组3个月和6个月时,PD、AL均有显著差异;实验组PD在3个月和6月个时相比,也有显著差异。3个月和6个月时相比,2组ΔGR均存在显著差异。结论: 牙周内镜辅助SRP清创彻底,创伤小,3个月时上颌侧切牙唇侧牙龈退缩减少量较常规SRP更少,美学效果优势凸显。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4. 载锌基沸石咪唑的疏基化海藻酸钙复合水凝胶治疗大鼠牙周炎的实验研究
    欧阳明, 王国华
    上海口腔医学    2022, 31 (4): 379-383.   DOI: 10.19439/j.sjos.2022.04.008
    摘要178)      PDF (1637KB)(195)   
    目的: 探讨载有锌基沸石咪唑的黏附性疏基化海藻酸钙复合水凝胶(ZIF-8@CHA-SH)治疗牙周炎的可行性。方法: 进行ZIF-8@CHA-SH的制备与表征,观察形貌结构和分析化学组成。采用平板涂布法和扫描电镜检测抗菌性能,利用CCK-8和活/死细胞荧光染色法评估ZIF-8@CHA-SH对牙龈成纤维细胞的毒性,通过动物实验验证ZIF-8@CHA-SH的抗炎作用。采用GraphPad Prism 7.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通过扫描电镜、能谱分析、傅里叶红外光谱、X射线衍射证明,ZIF-8@CHA-SH成功合成。ZIF-8@CHA-SH具有优异的抗菌能力,对大肠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和变异链球菌的抗菌率分别为(99.88±0.12)%、(99.81±0.32)%和(95.53±3.08)%(P<0.001);ZIF-8@CHA-SH具有良好的生物安全性,与人牙龈成纤维细胞共培养5天后的细胞存活率为(91.64±3.66)%(P=0.6)。体内实验表明,ZIF-8@CHA-SH可减少大鼠牙周炎的炎细胞浸润和促炎因子IL-6的表达,具有一定的抗炎能力。结论: ZIF-8@CHA-SH生物性能优异,可有效抑制细菌引起的牙周炎,为未来牙周疾病的治疗提供了新的途径。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5. 机用镍钛器械根管预备过程中加入连续根管外冲洗对根管内液体置换的影响
    郭林溪, 李向芬, 赵苑汐, 苏勤
    上海口腔医学    2022, 31 (4): 354-358.   DOI: 10.19439/j.sjos.2022.04.004
    摘要180)      PDF (1246KB)(194)   
    目的: 评估机械预备过程中加入连续根管外冲洗对根管内液体置换的影响。方法: 根据根管预备过程中是否加入连续根管外冲洗,将60个标准化树脂模块分为5个实验组。在标准化树脂模块中注入纯黑墨水,完成各实验组的预备和冲洗方案后,测量每个实验组标化根管模块内剩余液体的吸光度(A)值,判断根管内液体置换情况;同时计算流体力学模型模拟根管锉在根管内做上下运动时根管内液体的流场。采用SPSS 19.0软件包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机动预备过程中加入连续根管外冲洗的3个实验组,根管内剩余液体的A值显著低于不加入根管外冲洗的实验组(P<0.05),但3个实验组组间无显著差异(P>0.05)。计算流体力学模型显示,加入连续根管外冲洗后,在根管中部存在液体的“有效返流区”,部分置换根管内液体;并且外冲洗进入根管内的液体通过锉的上下运动可以被输送至根尖区。结论: 机动预备过程中连续根管外冲洗进入根管内的液体,可部分替换原根管内溶液,稀释、改善根管内环境,对后续常规根管冲洗起到辅助作用。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6. 口腔医学系统整合课程中推进课程思政教学的实践与思考
    郁松, 张文慧
    上海口腔医学    2022, 31 (4): 445-448.   DOI: 10.19439/j.sjos.2022.04.021
    摘要220)      PDF (613KB)(193)   
    系统整合课程以器官系统为基础,将基础与临床紧密结合,在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为进一步在专业课程教学中贯彻立德树人的医学教育理念,上海交通大学口腔医学专业在系统整合课程教学中通过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制定课程思政教学目标、结合专业挖掘并撰写思政素材等方面开展教学改革,充分发挥整合课程多教学形式的优势,将课程思政贯穿于专业教学全过程中,以助力培养德才兼备的口腔医学人才。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7. 不同浓度GO对GelMA机械性能及生物相容性的影响
    鲍菁, 秦尉, 朱青, 钱文昊
    上海口腔医学    2022, 31 (5): 491-496.   DOI: 10.19439/j.sjos.2022.05.008
    摘要191)      PDF (1321KB)(185)   
    目的: 采用光固化技术合成掺杂氧化石墨烯(graphene oxide, GO)的甲基丙烯酸化明胶(methacrylated gelatin,GelMA)3D凝胶,评价其机械强度和生物相容性。方法: 将GelMA和50、100、200 μg/mL GO混合后紫外光(ultravioletray, UV)固化,使用扫描电镜(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e,SEM)观察水凝胶结构,万能测试仪压力实验计算弹性模量,CCK-8及死/活细胞染色检测大鼠骨髓源性间充质干细胞(rat bone marrow-derived mesenchymal stem cells, rBMSC)的增殖活性。采用SPSS 23.0软件包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GelMA/GO复合凝胶具有高度多孔结构。加入GO可提高GelMA的机械性能,GelMA/100 μg组及GelMA/200 μg 组弹性模量显著增强, GelMA/100 μg组吸水率增加,GelMA/200 μg组体积膨胀率减小。当GO浓度为50 μg/mL时,rBMSCs黏附与增殖能力最强(P<0.05);当GO浓度≥100 μg/mL时,rBMSCs的活性降低。结论: 合适浓度的GO可提高GelMA的机械性能和生物相容性。鉴于优先考虑生物性,建议50 μg/mL GO/GelMA 用于骨组织工程。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8. 显微镜下血运重建术与根尖诱导成形术治疗恒牙牙髓坏死的疗效比较
    林晓明, 苏江凌, 卜翠萍
    上海口腔医学    2022, 31 (3): 318-321.   DOI: 10.19439/j.sjos.2022.03.019
    摘要464)      PDF (564KB)(184)   
    目的: 分析显微镜下血运重建术与根尖诱导成形术治疗恒牙牙髓坏死的疗效。方法: 选择泉州第一医院口腔科门诊收治的75例年轻恒牙牙髓坏死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治疗方式分为2组,A组(30例)在显微镜下行血运重建术,B组(45例)行根尖诱导成形术。比较2组的治疗效果、患牙疼痛改善情况,观察2组治疗前、后患牙根管壁厚度、根管长度,计算治疗后的牙骨样沉积率。采用SPSS 23.0软件包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2组患者治疗前的根管长度相比显著差异(P>0.05);B组治疗前、后的根管长度无显著变化(P>0.05);A组治疗后6个月的根管长度较治疗前显著延长,且根管长度显著大于B组(P<0.05)。B组治疗前、后的根管壁厚度无显著变化(P>0.05),A组治疗后6个月的根管壁厚度大于治疗前,且显著大于B组(P<0.05)。A组治疗后1个月、6个月的牙骨样沉积率显著高于B组(P<0.05)。2组总有效率分别为90.00%和84.44%,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治愈率为70.00%,显著高于B组的48.89%(P<0.05)。结论: 显微镜下血运重建术能有效促进牙根发育、延长根管、增加根管壁厚度,其治疗效果优于根尖诱导成形术。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9. 2种不同印模方法致上颌游离缺失端黏膜组织形变量差异分析
    彭艳, 邬雪颖, 钟群, 房硕博, 叶页
    上海口腔医学    2022, 31 (5): 512-516.   DOI: 10.19439/j.sjos.2022.05.012
    摘要187)      PDF (834KB)(183)   
    目的: 比较光学印模与功能性印模技术制取的牙列缺损上颌模型致游离端黏膜组织形变量的差异。方法: 选取Kennedy第一类和第二类上颌牙列缺损患者各10例,分别使用光学印模和功能性印模技术为同一患者制取2个上颌模型。将功能性印模所翻制的石膏模型使用口外台式扫描仪获得的三维图像作为参照模型,在Geomagic Qualify 12 软件中,将同一患者的光学印模与功能性印模进行比对,得到偏差色谱图。采用 SPSS 20.0 软件包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Kennedy第一类和Kennedy第二类缺牙组间的平均偏倚均方根差(Root Mean Square,RMS)无统计学差异(P>0.05);所有病例均呈现随着与末端基牙距离的增加,平均RMS随之上升的趋势。结论: 光学印模与功能性印模对上颌游离端缺牙区黏膜组织形变量的差异与缺牙类型无明显相关性,与游离缺牙区的长度呈现正相关趋势,需扩大样本量进一步验证。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0. 唑来膦酸对小鼠下颌拔牙创早期修复过程的影响
    江润洋, 康非吾
    上海口腔医学    2022, 31 (4): 349-353.   DOI: 10.19439/j.sjos.2022.04.003
    摘要741)      PDF (3074KB)(180)   
    目的: 通过构建小鼠双膦酸盐颌骨坏死(bisphosphonate-related osteonecrosis of the jaw, BRONJ)模型,探讨该类药物对拔牙创早期缺损修复过程的影响。方法: 18只8~9周龄C57BL/6雄性小鼠,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及唑来磷酸给药组,通过腹腔注射+左下颌第一磨牙拔除诱导其产生双膦酸盐颌骨坏死样病变。随后选取术后3、5、7天3个时间点,H-E染色观察其大体愈合情况,Trap染色观察破骨细胞分布及数量,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观察早期成骨向转录因子及破骨特异性蛋白的表达差异。实验重复3次,采用ImageJ软件对图像进行分析和数据转换,采用SPSS 20.0软件包进行显著性分析。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唑来膦酸给药组拔牙创早期缺损修复过程延迟。术后3天成骨转录因子RUNX2表达降低,术后7天破骨细胞特异性蛋白CTSK数量减少;术后早期TRAP表达降低,骨改建行为整体受到抑制。结论: 唑来膦酸可在术后3天抑制成纤维细胞长入拔牙窝,并使RUNX2表达含量降低,抑制新骨形成。其还能使拔牙术后3、5、7天破骨细胞表达TRAP含量减少及在术后7天降低CTSK表达量,抑制破骨细胞行使骨吸收功能。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