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下载排行

    一年内发表文章 | 两年内 | 三年内 | 全部 | 最近1个月下载排行 | 最近1年下载排行

    当前位置: 三年内
    Please wait a minute...
    选择: 显示/隐藏图片
    1. 儿童和青少年早期错畸形诊治策略的专家共识
    房兵, 金作林, 白玉兴, 王林, 赵志河, 李巍然, 白丁, 贺红, 刘月华, 胡敏, 宋锦璘, 陈莉莉, 曹阳, 吴亭熹, 厉松, 李煌, 施洁珺, 唐国华, 储沨婷
    上海口腔医学    2021, 30 (5): 449-455.   DOI: 10.19439/j.sjos.2021.05.001
    摘要708)      PDF (861KB)(982)   
    儿童和青少年早期矫治是口腔行业的热点。除专业的口腔正畸医师外,大量其他学科的口腔医师也参与其中。儿童和青少年的口腔及颜面发育受到复杂的遗传和环境因素影响,因此,对最终治疗效果的预测和对并发症的控制非常重要,要充分做到知情同意,这对经治医师相关正畸专业理论知识的储备及实践经验均有很高的要求。为进一步统一和规范儿童和青少年早期矫治,促进早期矫治工作健康有序开展,本共识总结了全国多位著名口腔正畸专家和美国哈佛大学口腔医学院附属福赛思口腔研究院口腔正畸专家的理论知识和临床经验,为错畸形早期矫治提供参考策略。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 伴颞下颌关节病错畸形的正畸治疗原则与方案
    沈刚
    上海口腔医学    2021, 30 (4): 337-343.   DOI: 10.19439/j.sjos.2021.04.001
    摘要542)      PDF (2978KB)(541)   
    颞下颌关节(TMJ)的生物学特征是适应性改建,主要表现为髁突在咬合状态与下颌位置改变时会引发吸收、增生或修复。错畸形类型与颞下颌关节病(TMD)易感性之间存在关联。总体上,错畸形与TMD易感性从高到低依次为:突面、偏颌、直面、凹面错畸形。在突面畸形中,骨源性与混合Ⅱ型的TMD易感性最高,常表现为突吸退(突面畸形-髁突吸收-下颌骨后退)、突吸偏(突面畸形-髁突不对称吸收-下颌骨偏斜);在凹面畸形中,骨源性凹面伴偏颌的TMD易感性最高,常表现为凹增偏(凹面畸形-髁突不对称增生-下颌骨偏斜)等。伴TMD错畸形,或称病理性错畸形,是指伴有已经确诊的TMD或有TMD影像学表现的错畸形,特别是对TMD高易感性的错畸形。对正畸首诊患者,正畸医师要进行生理性与病理性错畸形的鉴别诊断。伴TMD错畸形正畸治疗的总体原则是治疗前发现TMD迹象并告知患者,治疗中监测TMD动态并设置预案,治疗后追踪TMD变化并进行颌位保持。对于TMD已造成较严重咬合紊乱及颌位改变的正畸患者(如突吸退、突吸偏、凹增偏),正畸治疗是手术之外的一个保守治疗选项,其治疗目标从主到次分别是改善咬合状态、缓解TMD发展、提升面形美观;治疗策略是纠正因TMJ病理变化而导致的颌位因素,通过颌位重建诱发TMJ改建,最终达到咬合重建;治疗方法包括S8-SGTB、S8-SGHB、S9、S10等正畸矫形技术。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 口面部肌功能治疗对改善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患儿腺样体扁桃体切除术术后面部形态的影响
    单华清, 王愉惠, 於丽明, 李晓艳, 刘月华
    上海口腔医学    2021, 30 (4): 389-393.   DOI: 10.19439/j.sjos.2021.04.010
    摘要647)      PDF (790KB)(321)   
    目的: 评估口面部肌功能治疗对腺样体扁桃体切除术(adenotonsillectomy,AT)后仍有口呼吸症状的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obstructive sleep apnea,OSA)患儿面部形态的影响。方法: 纳入10例4~7岁腺样体扁桃体切除术1个月后仍然张口呼吸的OSA患儿,进行口面部肌功能治疗。在口面部肌功能治疗前和治疗结束后6个月,分别拍摄照片,进行软组织测量。选择面部软组织12个具有标志性的点,进行比例和角度测量,采用Graphpad Prism 8 软件进行统计分析,比较口面部肌功能治疗前、后患者面部形态改变。结果: 与治疗前相比,OSA患儿治疗后人中与上唇比例增加(P=0.0002),上唇与面下1/3比例增加(P<0.05),鼻唇角增大(P=0.0005),颏唇角增大(P=0.0026),面型角减小(P<0.05)。结论: 口面部肌功能治疗能够有效改善OSA患儿AT术后面部形态,可作为OSA患儿AT术后的一种补充治疗,解决患儿术后仍持续存在的张口呼吸问题。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4. 夜间打鼾青少年安氏Ⅱ类错患者应用SGTB功能矫治前、后上气道的变化
    陈楠, 熊斌, 章婷, 夏文倩, 陆建锋, 高美琴
    上海口腔医学    2021, 30 (3): 273-277.   DOI: 10.19439/j.sjos.2021.03.010
    摘要717)      PDF (1226KB)(316)   
    目的: 使用SGTB功能矫治器治疗安氏Ⅱ类打鼾合并下颌骨后缩的患者,比较治疗前、后患者上气道的三维变化以及舌骨位置变化。方法: 选择25例下颌骨后缩伴打鼾患者,采用 SGTB矫治器治疗,于治疗前、后分别拍摄锥形束 CT(CBCT),应用 Dolphin 11.95 软件进行气道三维测量,分析并比较功能矫治前后患者上气道的变化。利用Mimics 17.0软件对下颌骨进行三维重建,比较治疗前、后下颌骨及舌骨位置的变化。采用SPSS 16.0软件包进行数据处理。结果: 治疗后,患者上气道总体积、鼻咽体积、口咽体积均较治疗前增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患者会厌顶平面(TE)上气道的截面积较治疗前增大,会厌顶平面、会厌底平面横径均增大,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患者舌骨位置较治疗前水平前移2 mm,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SGTB功能矫治器治疗能显著增加下颌骨后缩儿童上气道体积,改善患者呼吸阻塞情况。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5. 数字化冠延长导板在前牙美学修复中的应用效果评价
    王雪纯, 汪涌, 许晓波, 郝新河
    上海口腔医学    2022, 31 (3): 260-264.   DOI: 10.19439/j.sjos.2022.03.007
    摘要305)      PDF (749KB)(315)   
    目的: 评价三维数字化微笑设计(three-dimensional digital smile design,3D-DSD)联合双定位冠延长导板在前牙美学修复中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择需行上前牙美学牙冠延长术和全冠修复的患者20例,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10例。实验组进行3D-DSD,3D打印双定位冠延长导板,指导美学牙冠延长术,术后3个月进行全冠修复。对照组采用传统美学牙冠延长术和全冠修复。术前、术后3个月、术后6个月进行粉白美学指数(pink esthetic score/white esthetic score,PES/WES)评估,术后6个月、7个月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isual analogue scales,VAS)进行2次患者满意度评价,对2次VAS结果进行可重复性评价,并对术后6个月PES/WES评分和整体满意度进行相关性分析。采用SPSS 23.0软件包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2组患者术后3个月、术后6个月PES/WES评分均高于术前(P<0.05)。组间比较结果显示,术后3个月PES、术后6个月PES和WES,实验组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满意度调查结果显示,2次VAS结果的组内相关系数为0.956(P<0.05);实验组牙冠长宽比例、微笑曲线、个性特征、患者参与度和整体满意度均优于对照组(P<0.05)。术后6个月PES和WES评分与整体满意度均呈正相关(rS1=0.905,P<0.001;rS2=0.460,P=0.041)。结论: 3D数字化微笑设计联合双定位冠延长导板指导前牙美学牙冠延长术和修复治疗,可提高治疗后粉白美学效果及患者满意度。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6. 成人上颌骨性扩弓疗效评价及对面中部相邻骨块的影响
    郑美里, 吕政展, 朱柏恺, 汪席均, 瞿然奕, 樊林峰, 江凌勇
    上海口腔医学    2021, 30 (3): 316-322.   DOI: 10.19439/j.sjos.2021.03.019
    摘要1140)      PDF (1144KB)(311)   
    目的: 利用锥形束CT(CBCT)测量、分析上颌骨性扩弓(maxillary skeletal expander, MSE)治疗前、后在腭中缝扩开、牙与牙槽骨在横向上的变化及面中部上颌相邻骨块的移动,评估成人上颌骨性扩弓的疗效及对相邻骨块的影响。方法: 选择12例成人骨性上颌牙弓狭窄病例(男4例,女8例),平均年龄(21.33±3.14)岁,采用MSE扩弓器治疗,治疗后解除后牙反,上颌牙弓宽度达到理想牙弓宽度,分别于扩弓前和扩弓完成后拍摄CBCT,测量相关骨性和牙性项目。采用SPSS 26.0软件包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扩弓后前部腭中缝宽度增加(2.38±1.01) mm、后部腭中缝宽度增加(2.25±1.08) mm(P<0.01);上颌第一磨牙牙冠处平均扩开(5.56±1.38) mm、上颌第一磨牙牙根处平均扩开(4.14±1.29) mm(P<0.01);双侧上颌第一磨牙倾斜度治疗前后变化无显著差异(P>0.05);蝶骨翼突外侧板角度,蝶骨翼突外侧板宽度,上颌骨前部间距与上、下颧骨间距扩弓后有显著差异(P<0.01);颞骨后部间距、双侧颧颌角扩弓后变化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 MSE对于成年患者具有良好的骨性扩弓效应,实现腭中缝的平行扩开。扩弓后牙出现一定程度的颊向倾斜,但牙相对于牙槽骨无明显移动。面中部相邻骨块受到矫治力影响,在三维方向上也将发生一定移动。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7. 微种植钉辅助无托槽隐形矫治器控制“过山车”效应的疗效分析
    马晓晴, 项飞, 樊明月, 宋怡, 王晓慧, 张玲, 钱文昊
    上海口腔医学    2022, 31 (2): 193-197.   DOI: 10.19439/j.sjos.2022.02.015
    摘要454)      PDF (1173KB)(302)   
    目的: 探讨微种植钉辅助无托槽隐形矫治器长距离内收上前牙、关闭间隙过程中控制“过山车”效应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择双颌前突成人患者16例,男5例,女11例,平均年龄(25.1±2)岁。所有患者均拔除4颗第一前磨牙且采用无托槽隐形矫治器矫治,所有病例均采用G6设计,其中实验组(8例)在治疗初始即采用微种植钉进行牙的三维控制,对照组(8例)采用常规G6方案,出现明显的“过山车”效应时植入微种植钉辅助解决。采用 Graphpad Prism 6.0 软件包对治疗前、后数据及组间数据进行配对 t 检验。结果: 所有拔牙间隙均顺利关闭,面型获得明显改善。治疗中,实验组前牙转矩控制良好,未出现“过山车”效应;对照组6例在治疗中前牙明显舌倾(P<0.05),后牙开,前牙区微种植钉施加压低力后,咬合关系改善。结论: 微种植钉能有效预防、消除无托槽隐形矫治器长距离关闭间隙过程中发生的“过山车”效应。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8. IGF2BP1在口腔鳞癌细胞耐药中的作用及机制探讨
    谢非, 秦星, 童桐, 蒋英英, 张建军
    上海口腔医学    2021, 30 (5): 456-461.   DOI: 10.19439/j.sjos.2021.05.002
    摘要228)      PDF (1278KB)(290)   
    目的: 探讨IGF2BP1在口腔鳞癌细胞顺铂耐药中的作用和机制。方法: 运用小剂量间歇诱导法诱导顺铂敏感的口腔鳞癌细胞HN30,建立顺铂耐药口腔鳞癌细胞系HN30/DDP。通过蛋白免疫印迹方法检测亲本株与耐药株的IGF2BP1表达差异;利用siRNA和慢病毒过表达载体分析IGF2BP1基因表达水平降低或升高对癌细胞顺铂耐药的影响;应用MTT法检测IGF2BP1基因降低或升高后口腔鳞癌细胞对顺铂的IC50。采用SPSS 17.0软件包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成功建立顺铂耐药的口腔鳞癌细胞系HN30/DDP,耐药细胞株较亲本株的耐药性明显提高。敲低HN30/DDP中的 IGF2BP1 表达水平,细胞耐药性降低;反之,亲本株细胞过表达 IGF2BP1后,细胞耐药性提高。Akt 信号通路活化是介导 IGF2BP1 促进口腔鳞癌细胞顺铂耐药的关键因素。结论: IGF2BP1 与口腔鳞癌的顺铂耐药密切相关。IGF2BP1 可通过激活下游 Akt 信号通路,促进口腔鳞癌细胞耐药。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9. 种植体-基台连接设计对基台与基台螺丝受力影响的三维有限元分析
    高远, 陈杰, 王高琦, 李云凯, 卞翠荣
    上海口腔医学    2021, 30 (5): 481-487.   DOI: 10.19439/j.sjos.2021.05.007
    摘要263)      PDF (1648KB)(287)   
    目的: 研究锥形固位、平台转移种植体的不同连接设计对基台及基台螺丝受力情况的影响。方法: 建立平台转移量分别为0.2、0.4、0.6、0.8、1.0 mm并对应基台锥度分别为6°、8°、10°的种植体模型,分析各组模型受不同载荷时,基台及基台螺丝von-Mises应力及应变情况。结果: 随着平台转移量增大,基台与基台螺丝峰值von-Mises应力及应变增大,且平台转移量≥0.8 mm的模型在水平向力作用下,其峰值von-Mises应力高于690 MPa。水平向加力时,应力与应变随平台转移量增大的幅度最大,斜向加力时次之,垂直向加力时最小。81.67%的模型基台应力集中于基台颈部;所有模型基台螺丝应力均集中于基台螺丝头部与体部转折处。结论: 平台转移量增大使基台与基台螺丝在咬合过程中受力增大。为了减少种植修复后机械并发症的发生,建议在一定范围内选用平台转移量小的种植体。当平台转移量≥0.8 mm时,基台与基台螺丝最大应力超过纯钛的屈服强度,临床上应慎用该设计。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0. 种植体植入15年内种植体周围炎和种植周黏膜炎发生率调查
    张停停, 胡晓菁, 林璐
    上海口腔医学    2021, 30 (3): 292-296.   DOI: 10.19439/j.sjos.2021.03.014
    摘要494)      PDF (827KB)(282)   
    目的: 探讨种植体植入15年中种植体周围炎(peri-implantitis,PI)和种植体周围黏膜炎(peri-implant mucositis,PM)的发生率。方法: 回顾性分析南昌大学附属口腔医院2001年1月—2005年12月收治的口腔种植修复患者507例(共1 162颗种植体),随访12~15年,收集患者临床资料,分析个体及种植体水平PI、PM的发生率及相关影响因素。采用SPSS 22.0软件包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平均随访13.37年,507例种植修复患者PM、PI总体发生率分别为45.0%、9.7%,1 162例种植体PM、PI发生率分别为44.1%、10.9%。发生PI的127颗种植体中,8颗(6.3%)种植失败;PI在种植修复0.5~1年内发生率较低,1~5年发生率明显升高、5~10年发生率降低、10年以上发生率持续降低,而PM在种植修复0.5~1年内发生率较高,1~5年发生率开始降低,5~10年、10年以上基本保持不变;采用Straumann种植系统PI、PM发生率最低,而Osstem系统发生率最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上前牙区PI、PM发生率高于其他牙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冠边缘不密合者发生PI、PM概率最高,其次为基台螺丝松动、冠固位螺丝松动、基台螺丝断裂,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种植时间、种植系统、种植牙位、修复性因素是影响PM、PI发病的高危因素(P<0.05)。结论: 种植体植入15年内 PM发生率偏低,PI发生率并未随修复时间增加而升高,而与种植时间、种植系统、种植牙位及后期修复性因素有关。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1. 壳寡糖对牙周炎大鼠牙槽骨吸收及Th17/Treg平衡和OPG/RANKL/RANK通路的影响
    张黎, 刘育菘, 吴芸菲, 符起亚
    上海口腔医学    2021, 30 (3): 237-242.   DOI: 10.19439/j.sjos.2021.03.003
    摘要225)      PDF (1366KB)(278)   
    目的: 探讨壳寡糖对牙周炎大鼠牙槽骨吸收及Th17/Treg平衡和OPG/RANKL/RANK通路的影响。方法: 建立牙周炎大鼠模型,随机分为模型组、壳寡糖低剂量组、壳寡糖中剂量组、壳寡糖高剂量组和甲硝唑组,每组12只,另取12只作为对照组。分组处理后,评估牙龈指数、牙槽骨吸收值;H-E染色观察牙周组织病理形态学变化;流式细胞术检测外周血中Th17/Treg细胞比值;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各组大鼠血清中IL-17、TGF-β、RANKL、OPG水平,实时荧光定量PCR(qRT-PCR)检测各组大鼠牙周组织OPG、RANKL mRNA表达水平。采用SPSS 24.0软件包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模型组大鼠牙周组织呈现牙周膜纤维束断裂、排列紊乱,毛细血管扩张、增生,炎症细胞浸润等病理损伤;牙龈指数、牙槽骨吸收值、Th17/Treg比值、血清RANKL及IL-17水平、牙周组织RANKL mRNA水平显著升高(P<0.05),血清OPG及TGF-β水平、牙周组织OPG mRNA水平显著降低(P<0.05)。与模型组相比,壳寡糖低、中、高剂量组和甲硝唑组大鼠牙周组织病理损伤减轻;牙龈指数、牙槽骨吸收值、Th17/Treg比值、血清RANKL及IL-17水平、牙周组织RANKL mRNA水平显著降低(P<0.05),血清OPG及TGF-β水平、牙周组织OPG mRNA水平显著升高(P<0.05),且壳寡糖各组呈剂量依赖性,壳寡糖高剂量组与甲硝唑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壳寡糖可促使Th17/Treg平衡恢复正常,上调OPG表达,下调RANKL表达,抑制牙周炎大鼠牙槽骨吸收,改善其临床症状。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2. 含乳化剂30和十二烷基硫酸钠表面活性剂的牙膏对口腔上皮完整性的影响
    杨梅, 赵海平, 杨杰
    上海口腔医学    2021, 30 (3): 312-315.   DOI: 10.19439/j.sjos.2021.03.018
    摘要377)      PDF (812KB)(268)   
    目的: 评价含乳化剂30和十二烷基硫酸钠表面活性剂的牙膏对口腔上皮完整性的影响。方法: 将60例志愿者按随机数字法分为A、B 2组,每组各30例,A组给予含乳化剂30的牙膏,B组给予含十二烷基硫酸钠表面活性剂(sodium dodecyl sulfonate surfactant,SLS)的氟化物牙膏,均采用普通牙刷清洗口腔。利用自制口腔黏膜剥落评分表在患者使用产品前、使用产品后30 min、4 d评价口腔软组织剥落情况,以及2种牙膏菌斑及唾液中的氟浓度。采用SPSS 22.0软件包进行数据分析。结果: 使用后30 min、4 d,2组受试者口腔软组织剥落评分显著高于使用前(P<0.05)。A组使用后30 min,牙龈下、上、口顶、口腔软组织剥落总评分显著低于使用后4 d(P<0.05),舌背软组织剥落评分无显著差异(P>0.05)。B组使用后30 min,牙龈下、上、舌背、腹、口腔软组织剥落总评分均显著高于使用后4 d,口顶、口腔软组织剥落评分显著低于使用后4 d(P<0.05)。使用后30 min,B组牙龈下、上、舌背、腹、口腔软组织剥落总评分均显著高于A组,口顶软组织剥落评分显著低于A组(P<0.05)。使用后4 d,B组牙龈下、上、舌腹、口腔软组织剥落总评分显著高于A组(P<0.05)。A、B组使用后4 d,口顶、舌背、口腔软组织剥落评分无显著差异(P>0.05)。使用后,2组受试者菌斑与唾液中氟浓度均显著高于使用前(P<0.05)。结论: 含乳化剂30和SLS表面活性剂的氟化物牙膏均存在一定口腔软组织剥落情况,但相比之下,含乳化剂30的氟化物牙膏对口腔软组织损伤更小。上述2种氟化物牙膏均可有效抑制菌斑细菌产酸,预防龋齿。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3. IL-6、IL-33、IL-10在牙周炎和类风湿关节炎中的表达和相关性分析
    王也, 张力木, 齐帅, 林晓萍
    上海口腔医学    2021, 30 (5): 498-503.   DOI: 10.19439/j.sjos.2021.05.010
    摘要246)      PDF (702KB)(263)   
    目的: 检测牙周炎和类风湿关节炎患者龈沟液中白介素6(interleukin-6,IL-6)、白介素33(interleukin-33,IL-33)、白介素10(interleukin-10,IL-10)的含量,并探讨IL-6、IL-33、IL-10与牙周炎和类风湿关节炎2种疾病的相关关系。方法: 按纳入标准,选取就诊于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口腔科及风湿免疫科的患者,其中牙周炎组21例(PD组),类风湿关节炎组21例(RA组),类风湿关节炎合并牙周炎组24例(PD + RA组),健康对照者24例(H组)。记录4组受试者一般信息、牙周探诊深度(periodontal probing depth,PPD)、临床附着丧失(clinical attachment loss,CAL)、龈沟出血指数(sulcus bleeding index, SBI)。收集各组受试者龈沟液样本,应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测定IL-6、IL-33、IL-10的含量,并对4组受试者IL-6、IL-33、IL-10含量与牙周指标进行相关性分析。采用SPSS 20.0 软件包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IL-6在PD+RA组的表达水平显著高于H组、PD组和RA组(P<0.05); PD组、RA组、PD+RA组IL-33的含量显著高于H组(P<0.05),PD+RA组IL-33的含量显著高于RA组(P<0.05);RA组IL-10的表达水平显著高于H组、PD组和PD+RA组(P<0.05)。PD组PPD与IL-6、IL-33的含量呈正相关(r=0.62, 0.43),PD+RA组SBI、PPD、CAL与IL-33含量呈正相关(r=0.69,0.58,0.55)。结论: 牙周炎伴发类风湿关节炎患者龈沟液中IL-6、IL-33水平显著升高,IL-10含量显著降低,推测IL-6、IL-33和IL-10在牙周炎和类风湿关节炎的发生、发展中具有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4. 540例颞下颌关节紊乱病患者口腔行为特点分析
    唐燕, 范帅, 姚远, 徐丽丽, 蔡斌
    上海口腔医学    2021, 30 (5): 531-534.   DOI: 10.19439/j.sjos.2021.05.016
    摘要403)      PDF (502KB)(262)   
    目的: 初步测定中文版口腔行为检查问卷(oral behaviours checklist,OBC)的信度,系统观察颞下颌关节紊乱病(temporomandibular disorders,TMD)患者的口腔行为特点。方法: 对英文版OBC量表进行前向后向翻译,形成OBC中文版量表。纳入2017年7月—2018年4月治疗的TMD患者540例,填写中文版OBC,采用内部一致性系数Cronbach α评价中文版OBC量表的信度,分析患者中不同口腔行为所占的比例。采用SPSS 19.0软件包计算每种行为的发生频率;采用秩和检验比较不同性别TMD患者的口腔行为分布。结果: 中文版OBC的Cronbach α=0.771,信度较好。TMD患者存在一定的口腔习惯,如“睡眠时压住下颌骨(52.9%)”“单侧咀嚼食物(47.8%)”“不吃饭时牙接触(33.2%)”等。结论: 中文版OBC是评估口腔行为的可靠工具,TMD患者有一定的口腔行为习惯,需要进一步研究其与疾病发生的关系。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5. 骨性Ⅱ类上颌磨牙后间隙解剖特征分析
    刘莉萍, 杨彤彤, 程佳秀
    上海口腔医学    2021, 30 (4): 410-413.   DOI: 10.19439/j.sjos.2021.04.014
    摘要414)      PDF (720KB)(262)   
    目的: 比较骨性Ⅰ类与骨性Ⅱ类错患者的上颌磨牙后间隙,探讨骨性Ⅱ类上颌骨前突患者磨牙后移的解剖因素。方法: 对32例骨性Ⅰ类和36例骨性Ⅱ类错患者共136侧上颌骨后段锥形束CT(cone-beam CT,CBCT)资料进行分析。以上颌第一、二磨牙功能尖连线为测量参考线,在上颌第二磨牙远颊根所在平面上,选择上颌第二磨牙的釉-牙骨质界(cemento-enamel junction,CEJ)水平、根分叉水平、距离根分叉2、4、6 mm水平及远颊根根尖水平,测量从上颌第二磨牙到上颌结节远中骨皮质边缘距离。采用SPSS 23.0软件包对数据进行分析,比较骨性Ⅰ类与骨性Ⅱ类错患者上颌磨牙后间隙在不同测量水平处的测量值。结果: 不同性别在各水平测量的磨牙后间隙结果无显著差异;骨性Ⅱ类组测量值均大于骨性Ⅰ类组,2组测量值均在釉-牙骨质界水平最小,分别为(4.18±1.40)和(5.12±2.16) mm;随着测量水平上移,所测得间隙值增长,在根尖处最大,分别为(8.64±2.41)和(10.02±2.27) mm。结论: 骨性Ⅱ类错患者有更大的间隙提供远移。在推上颌磨牙向后时,应更多关注第二磨牙远中沿咬合线的釉-牙骨质界水平的解剖极限。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6. 玻璃离子保护膜与氟保护漆对牙釉质脱矿的预防和再矿化作用
    吴慧, 刘桦, 刘文, 刘义琮, 杨芳
    上海口腔医学    2021, 30 (5): 493-497.   DOI: 10.19439/j.sjos.2021.05.009
    摘要264)      PDF (814KB)(260)   
    目的: 比较玻璃离子保护膜与氟保护漆对牙釉质脱矿的预防和再矿化作用。方法: 选择122颗正畸减数拔除的前磨牙,制成釉质块,随机选择2个,进行扫描电镜(SEM)观察,其余用于两部分实验。①釉质脱矿预防实验 (实验A)—选择60个釉质块,随机分为3组(n=20),分别使用玻璃离子保护膜(A1组)、氟保护漆(A2组),对照组(A3组)不予处理;②釉质再矿化实验(实验B)—选择60个釉质块,预脱矿72 h后,随机分为3组(B1、B2、B3,n=20),处理方法同预防釉质脱矿各组。实验A、B共6组样本均经人工脱矿液和人工唾液交替pH循环处理30 d。采用SEM观察釉质表面形貌,显微硬度计测定釉质表面显微硬度(SMH)变化,X线能谱分析仪分析釉质表面钙磷比。采用SPSS 26.0软件包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釉质脱矿预防实验,未作处理的牙釉质表面平坦、均匀,A1组釉质表面基本完整,A2组釉质表面可见大量片状沉积物,A3组呈现典型的脱矿导致的蜂窝状结构。各组间ΔSMH两两比较,A1组<A2组<A3组(P<0.05),钙磷比值依次为A1组>A2组>A3组(P<0.05)。釉质再矿化实验,SEM结果显示,B1、B2组均有沉积物附着于釉质表面,B3组釉质表面凹凸不平,呈蜂窝状。各组间ΔSMH两两比较,B1组>B2组>B3组(P<0.05)。钙磷比值依次为B1组>B2组>B3组(P<0.05)。结论: 玻璃离子保护膜和氟保护漆均可预防和治疗牙釉质脱矿,玻璃离子保护膜由于其耐磨、持久,具有更好的保护和再矿化作用。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7. Insignia固定矫治器定制系统在正畸治疗中的效果评价
    刘帆, 刘琳, 王艳红
    上海口腔医学    2022, 31 (1): 96-99.   DOI: 10.19439/j.sjos.2022.01.020
    摘要357)      PDF (484KB)(260)   
    目的: 探讨Insignia固定矫治器定制系统在正畸治疗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择2018年3月—2019年8月大连市口腔医院收治的错畸形患者71例,应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定制组和非定制组。非定制组采用Damon Q自锁托槽治疗,定制组采用Insignia矫治系统定制个性化自锁托槽及弓丝治疗。初始校准阶段,每8周复查1次,此后每6周复查1次。比较2组的临床疗效、就诊次数、治疗计划时间、治疗持续时间、同行评估等级指数(PAR)及治疗过程中并发症和托槽情况。采用SPSS 20.0软件包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定制组总有效率显著高于非定制组(P<0.05);2组治疗持续时间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定制组就诊次数显著大于非定制组,治疗计划时间显著长于非定制组(P<0.05);2组患者治疗后的中线、牙错位、磨牙颊侧关系、覆盖、覆和加权总分均较治疗前有改变,定制组变化更明显(P<0.05);2组患者牙龈出血和托槽脱落率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定制组托槽松动率显著高于非定制组(P<0.05)。结论: 与非定制系统相比,Insignia矫治定制系统虽就诊次数多、治疗计划时间较长、托槽松动率高,但其效果较好。总体而言,对治疗持续时间影响不大,并未增加托槽脱落率。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8. 三维重建下3D打印技术在下颌骨缺损修复中的应用评价
    李怀奇, 叶金海, 王晨星, 朱载瓯, 武和明
    上海口腔医学    2021, 30 (3): 283-287.   DOI: 10.19439/j.sjos.2021.03.012
    摘要258)      PDF (966KB)(252)   
    目的: 探讨三维重建下3D打印技术在下颌骨缺损修复手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择在南京医科大学附属口腔医院行下颌骨缺损修复重建的84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治疗方式不同分为3D组(42例)和对照组(42例),对照组行常规手术,3D组采用数字三维重建3D打印技术辅助手术。记录2组的手术情况、手术并发症发生率及面容、咬合关系恢复情况等。采用SPSS 23.0软件包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 3D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比对照组短,术中出血量比对照组少(P<0.05)。3D组患者面容及咬合关系的恢复优良率(95.24%)比对照组(78.57%)显著提高(P<0.05)。与对照组相比,3D组手术前、后下颌骨各位点的移动距离均显著减小(P<0.05)。2组术后咀嚼功能、发音情况恢复满意度评分接近(P>0.05),但与对照组相比,3D组对外貌恢复的满意度评分更高(P<0.05)。结论: 在下颌骨缺损修复重建手术中,采用三维重建3D打印技术能够减少术中出血,缩短手术时间,外形恢复良好,患者满意度高。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9. 改良高强度玻璃离子ART技术治疗儿童乳牙龋齿疗效分析
    刘子晗, 马浩然, 苗芬, 周淑
    上海口腔医学    2021, 30 (3): 278-282.   DOI: 10.19439/j.sjos.2021.03.011
    摘要352)      PDF (827KB)(247)   
    目的: 探讨改良高强度玻璃离子非创伤性修复治疗技术(atraumatic restorative treatment,ART)在儿童乳牙龋齿治疗中的作用,并分析其疗效。方法: 前瞻性选择2018年8月—2019年5月于南京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接受治疗的262例2~5岁乳牙患龋儿童作为对象,以随机数原则对所有儿童编号,分为改良ART组(131例,177颗患牙)和对照组(131例,178颗患牙),对照组以常规备洞及复合树脂充填治疗,ART组以改良高强度玻璃离子做ART治疗。比较2组患儿的治疗效果和治疗后家长满意度。采用SPSS 19.0软件包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ART组的总体疗效优于对照组,ART组2~4岁的患儿合作程度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5岁患儿的合作程度稍好于对照组,但无显著差异(P>0.05)。治疗后3个月,ART组患牙继发龋率低于对照组,但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6个月和12个月,ART组的继发龋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ART组家长满意度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改良高强度玻璃离子ART更容易获得儿童和家长认可,治疗配合度高,操作简单,疗效可靠。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0. 成人骨性Ⅱ类错畸形上气道与上、下颌骨形态分析
    毛晓燕, 杨佳音, 李佳, 徐睿
    上海口腔医学    2021, 30 (4): 419-423.   DOI: 10.19439/j.sjos.2021.04.016
    摘要308)      PDF (821KB)(243)   
    目的: 应用锥形束CT(CBCT)分析骨性Ⅱ类错畸形患者上气道与上、下颌骨形态的相关关系。方法: 选择骨性Ⅱ类及骨性Ⅰ类错畸形成年患者各33例进行CBCT扫描,保存为Dicom文件,导入Mimics 19.0软件中进行三维重建,对2组患者上气道与上、下颌骨数据进行测量。采用SPSS 19.0软件包进行统计学分析,比较成人骨性Ⅱ类错与个别正常间上气道与上、下颌骨形态、结构的差异,以及骨性Ⅱ类错畸形患者上气道与上、下颌骨测量项目的相关关系。结果: 骨性Ⅱ类错组和个别正常组上气道形态与上、下颌骨测量结果比较,15个测量项目有显著差异(P<0.05)。骨性Ⅱ类错组上气道形态与下颌骨长度存在相关性的项目有10个,骨性Ⅱ类错组上气道形态与上颌骨宽度各测量项目中有显著相关性的项目有13个,骨性Ⅱ类错组上气道形态与下颌骨宽度各测量项目中有显著相关性的项目有3个。结论: 骨性Ⅱ类错畸形患者上气道与上、下颌骨之间具有相关关系。骨性Ⅱ类成人患者的上气道与上、下牙弓宽度也有一定相关关系。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