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当期目录

    2015年, 第24卷, 第6期 刊出日期:2015-12-25 上一期    下一期
    全选选: 隐藏/显示图片
    基础研究
    戈登链球菌对牙龈卟啉单胞菌生物膜形成的影响
    张冬梅,刘静波,潘亚萍,潘佳雨,徐秋芳
    2015 (6):  641-644. 
    摘要 ( 326 )   PDF(708KB) ( 404 )  
    目的 观察戈登链球菌(S.gordonii)对牙龈卟啉单胞菌(P. gingivalis)生物膜超微结构及生物膜中牙龈卟啉单胞菌数量的影响。方法 分别形成P. gingivalis单菌种生物膜和P. gingivalis-S.gordonii混合生物膜,利用扫描电镜观察其超微结构,定量PCR法对生物膜中P. gingivalis数量进行定量分析。采用SPSS 13.0软件包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P. gingivalis生长72 h,与单菌种生物膜相比,P. gingivalis-S.gordonii混合生物膜形成量明显增多;而且混合生物膜的超微结构更规则、有序、多孔隙。在生物膜形成24、48、72 h后,混合生物膜中P. gingivalis的数量分别是单菌种生物膜中P. gingivalis数量的5.4、3.8和4.4倍。结论 早期定植菌S.gordonii的存在,使P. gingivalis更容易定植、形成生物膜。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根管预备尺寸对Er:YAG激光消毒效果的影响
    许雪松,朱亚琴
    2015 (6):  645-651. 
    摘要 ( 207 )   PDF(1189KB) ( 256 )  
    目的 比较Er:YAG激光在不同根管预备尺寸情况下的消毒效果。方法 368颗离体上颌单直根管前牙,随机分为8组,机用K3镍钛锉预备至以下尺寸: A1组和B1组(#25/0.06)、A2组和B2组(#30/0.06)、A3组和B3组(#35/0.06)、A4组和B4组(#40/0.06)。高压灭菌后,A组接种粪肠球菌,B组接种白念菌。每组冲洗方法均为Er:YAG激光+3% NaOCl,Er:YAG激光+17% EDTA,Er:YAG激光+生理盐水,然后收集各组处理后根管壁表面微生物样本,进行微生物培养和计数,采用GraphPad Prism 5.02软件包分析各组绝对残留菌落数及菌落相对残留率。结果 Er:YAG激光对粪肠球菌与白念菌的消毒效果在预备尺寸为#40/0.06最佳,#35/0.06次之。#40/0.06、#35/0.06的消毒效果与#30/0.06、#25/0.06相比,差异显著(P<0.05)。结论 在#25/0.06~#40/0.06根管尺寸范围内,Er:YAG激光联合3% NaOCl、17% EDTA和生理盐水冲洗上颌前牙单直根管时,根管预备尺寸不应小于#30/0.06。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细菌作用时间对不同蛋白质修饰的镍铬合金腐蚀性的影响
    戚韩权,张松梅,钱超,郑元俐
    2015 (6):  652-659. 
    摘要 ( 169 )   PDF(1747KB) ( 263 )  
    目的 探讨镍铬合金表面蛋白膜对合金抗微生物腐蚀能力的影响。方法 镍铬合金试件分别用纯人工唾液(AS)(设为对照组)、含1%小牛血清蛋白的人工唾液(BSA)和含0.22%溶菌酶的人工唾液(LSZ)(分别为实验组)进行浸泡处理,再置于变形链球菌菌液中分别培养12、24、36、48 h后取出,检测电化学阻抗谱(EIS)及动态极化曲线(POT),了解镍铬合金表面腐蚀特性。采用SPSS17.0软件包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电化学阻抗谱显示,12 h时,实验组抗腐蚀性能强于对照组,且LSZ组强于BSA组(P<0.05);24 h时,实验组间无显著差异(P>0.05),但强于对照组(P<0.05);36 h时,LSZ组抗腐蚀性能最弱,AS组与BSA组无显著性差异(P>0.05);48 h时,对照组抗腐蚀性能强于实验组,且LSZ组强于BSA组(P<0.05)。动态极化曲线结果与电化学阻抗谱基本一致。结论 当镍铬合金表面黏附有BSA或LSZ时,早期可有效抑制变形链球菌的腐蚀作用,且LSZ有更好的抑制效果。随着细菌的持续作用,当表面蛋白膜被逐渐消耗后,镍铬合金对抗变形链球菌的腐蚀能力则会较未经蛋白膜黏附的试件更弱,即合金表面在蛋白膜被去除后较初始状态抗微生物腐蚀性能有所下降,且BSA的作用更明显。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唇舌侧弓丝力学性能差异的三维有限元分析
    何淞,陈周艳,杨四维,黄跃
    2015 (6):  660-666. 
    摘要 ( 189 )   PDF(2586KB) ( 262 )  
    目的 根据三托槽弯曲实验原理,应用三维有限元方法研究唇舌侧弓丝力学性能的差异。方法 建立槽沟均为0.022英寸的上颌切牙水平槽沟的Discovery唇侧托槽、垂直槽沟的第7代Kurz舌侧托槽共3颗,以及相应弓丝、结扎丝的三维有限元模型,分析不同弓丝材质、尺寸以及托槽间距下的唇舌侧弓丝的力学性能。结果 唇舌侧弓丝的载荷形变曲线图变化规律一致,主要由弓丝性质决定。弓丝材质对载荷的影响大于尺寸的影响,但小于两者的协同作用:舌侧弓丝载荷值随弓丝尺寸增大而增加(0.019×0.025 英寸不锈钢丝载荷值约为同材质0.017×0.025 英寸弓丝的 1.46倍),但是该变化小于弓丝材质引起的变化(不锈钢丝载荷值约为同尺寸镍钛丝的2.73倍),更小于弓丝尺寸与材质共同改变所引起的变化(0.019×0.025英寸不锈钢丝的载荷值较0.017×0.025 英寸镍钛丝增大约3.5倍)。在相同条件下,舌侧弓丝载荷值大于唇侧。随着托槽间距的增加,唇舌侧弓丝载荷值均减小(10 mm处加载时约为16 mm处的2.42倍,12、14 mm处分别为16 mm处的1.59倍及1.33倍),前期变化幅度较大,后期趋于稳定。结论 在相同条件下,舌侧弓丝载荷值大于唇侧,提示应当选择比唇侧弓丝直径更小、刚度更低的弓丝作为舌侧矫治弓丝。临床上在选择弓丝时,首先应考虑弓丝的材质,其次为尺寸,并注意两者的协同作用,注意托槽间距对弓丝性能的影响。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PRF及所含三因子对大鼠脂肪干细胞迁移的影响
    高洁,王明国,杨帅,李秀梅,杨世茂,李雪
    2015 (6):  667-673. 
    摘要 ( 202 )   PDF(1957KB) ( 212 )  
    目的 研究富血小板纤维蛋白(platelet-rich fibrin,PRF)及所含三因子TGF-β1、PDGF-AB、 VEGF对培养的大鼠脂肪干细胞(adipose tissue-derived stem cell,ADSCs)迁移的影响,并初步探讨其机制。方法 无菌切除SD大鼠腹股沟处的白色脂肪组织,采用酶消化法原代培养SD大鼠ADSCs,多向诱导分化法鉴定ADSCs,一次离心法提取制备PRF膜。采用划痕实验和Transwell实验检测细胞的迁移能力,实时荧光定量PCR分析迁移相关因子MT1-MMP和MMP-2 mRNA 的表达情况。采用SPSS13.0软件包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Transwell实验显示,PRF组的迁移细胞数显著高于阴性对照组(P<0.05)和 抑制剂组(P<0.05);不同浓度的TGFβ1、PDGF-AB、VEGF组的组内迁移细胞数的差异显著(P﹤0.05)。经PCR检测,PRF组细胞基因MMP2和MT1-MMP较对照组的表达显著上调(P<0.05),TGF-β1、 PDGF-AB和 VEGF的细胞基因MMP2和MT1-MMP较对照组表达均上调,组间差异显著(P<0.05)。结论 PRF促进了ADSCs的迁移,PRF所分泌的三因子均可不同程度地促进ADSCs的迁移,并呈一定的量-效关系,其迁移能力的增加可能与MT1-MMP和MMP-2 mRNA的上调密切相关。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HIF-1α基因修饰的牙髓干细胞成血管的体外研究
    付洪海,李鹏翀,赵莉,左金华
    2015 (6):  674-678. 
    摘要 ( 259 )   PDF(743KB) ( 208 )  
    目的 探讨低氧诱导因子1α( hypoxia inducible factor 1α, HIF-1α )基因对体外诱导牙髓干细胞(dental pulp stem cells, DPSCs)成血管分化方法并进行鉴定。方法 取拔除的健康、完整的前磨牙标本20例,提取DPSCs细胞,采用Strol-1、CD146分子进行鉴定。根据DPSCs是否转染HIF-1α基因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RT-PCR法测定HIF-1α mRNA表达,Western 印迹检测培养1、4、7、14 d不同时间段HIF-1α及成血管相关因子VEGF、SDF-1、Ang-2及PDGF的表达情况。采用SPSS16.0软件包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倒置相差显微镜观察,DPSCs多数细胞呈圆形、椭圆形类,免疫荧光观察到Strol-1、CD146均呈绿色荧光。实验组HIF-1α蛋白、mRNA随着时间的延长,表达水平越来越高,差异显著(P<0.05)。实验组转染后1、4、7、14 d后与对照组相比,HIF-1α蛋白、mRNA显著增高(P<0.05)。对照组血管相关因子VEGF、SDF-1、Ang-2和PDGF随时间的延长,其表达水平无显著差异(P>0.05)。实验组VEGF、SDF-1、Ang-2和PDGF随培养时间延长,其表达水平逐渐升高,不同时间点间差异显著(P<0.05)。与对照组相比,转染后1、4、7、14 d差异显著(P<0.05) 。结论 HIF-1α基因修饰DPSCs能够成功体外诱导其血管分化作用,为进一步血管形成研究奠定了基础。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稀土氧化物着色牙色四方多晶氧化锆陶瓷的烧结性能
    高燕 ,张富强, 高建华
    2015 (6):  679-686. 
    摘要 ( 164 )   PDF(2449KB) ( 255 )  
    目的 探讨添加微量稀土氧化物对以稀土氧化物作为着色剂制备的与天然牙颜色匹配的牙色四方多晶氧化锆陶瓷的烧结性能的影响。方法 采用内着色法制备6组与天然牙色匹配的四方多晶氧化锆陶瓷,通过阿基米德定律测试其烧结致密性,通过扫描电镜观察其显微结构,X射线衍射测试其相变特征。结果 6组与天然牙色匹配的四方多晶氧化锆陶瓷的相对密度达到98%;电镜观察可见氧化锆的晶粒完整、晶界清楚、晶粒大小均匀,100~300 nm,未见异常生长的晶粒,晶界处未见到第二相的杂质相;XRD图谱显示,6种牙色四方多晶氧化锆陶瓷的晶相组成均以四方相氧化锆的特征峰为主,未见明显的杂质峰。结论 微量稀土氧化物的添加对以稀土氧化物作为着色剂制备的与天然牙颜色匹配的牙色四方多晶氧化锆陶瓷的烧结性能的影响较小,最终烧结体的主晶相仍以四方相为主。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激光熔积钴铬合金的热膨胀系数测定
    田孝梅,曾丽,魏斌,黄轶锋
    2015 (6):  687-689. 
    摘要 ( 230 )   PDF(369KB) ( 341 )  
    目的 研究不同工艺参数下SLM钴铬合金的热膨胀系数是否符合临床需求,为国产SLM钴铬合金的研制及SLM技术早日国产化提供技术支持。方法 用DIL402PC型热膨胀仪分别记录9组试件从室温到980℃的升温曲线,升温速度和降温速度均控制在5 K/min,然后分别计算9组试件△T 20~500℃和20~600℃的平均热膨胀系数。结果 9组不同工艺参数SLM钴铬合金在△T 20~500℃的平均热膨胀系数分别为13.9×10-6/K、13.6×10-6/K、13.9×10-6/K、13.7×10-6/K和13.5×10-6/K、13.8×10-6/K、13.7×10-6/K、13.7×10-6/K和13.9×10-6/K;在△T 20~600℃的平均热膨胀系数分别为14.2×10-6/K、13.9×10-6/K、13.8×10-6/K、14.0×10-6/K、14.1×10-6/K、14.1×10-6/K、13.9×10-6/K、14.2×10-6/K、13.7×10-6/K。结论 不同工艺参数下的国产SLM钴铬合金与VITA VMK 95瓷粉的热膨胀系数能达到理想的金瓷匹配,符合临床需求。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高压蒸汽灭菌对3种机用镍钛器械形貌及抗力的影响
    李向芬,郑平,徐丽,苏勤
    2015 (6):  690-695. 
    摘要 ( 198 )   PDF(1272KB) ( 359 )  
    目的 比较高压蒸汽灭菌对3种机用镍钛器械(K3、Mtwo、ProTaper)形貌及循环疲劳抗力的影响。方法 分别选取3种不同品牌的机用镍钛器械K3、Mtwo、ProTaper各36根。首先取各品牌器械24根,分为4组(n=6),分别进行循环高压蒸汽灭菌0、1、5、10次后,在人工根管内自由旋转至器械折断,记录折断前的旋转时间和折断尖端长度,采用SPSS13.0 软件包对数据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比较其循环疲劳抗力的差别。再将剩余的器械各12根分为2组(n=6),第1组不予处理,第2组循环高压蒸汽灭菌10次,扫描电镜观察各器械尖端外表面形貌及横截面形貌的改变。结果 未灭菌组中,循环疲劳抗力K3大于Mtwo,并大于ProTaper(P<0.05);K3组5、10次组较未灭菌组均表现出抗力增强趋势,仅10次组与未灭菌组间差异有显著性(P<0.05);ProTaper组所有灭菌组较未灭菌组均显著增强(P<0.05),其中,5次组抗力最大;Mtwo组中,随着灭菌次数的增加,循环疲劳抗力逐渐增强(P<0.05)。扫描电镜观察发现,镍钛器械外表面和内部的不规则缺陷在多次灭菌后均显著增加。结论 不同品牌器械之间循环疲劳抗力不同,高压蒸汽灭菌在一定程度上可增加镍钛器械的循环疲劳抗力,但却使器械表面的粗糙度增加,横截面微观缺陷增多。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钴铬合金、纯钛和Vitallium卡环3年使用期间的固位力变化
    闫海鑫,,赵彦博,秦丽梅,,祝海霆,,吴琳,
    2015 (6):  696-701. 
    摘要 ( 650 )   PDF(888KB) ( 160 )  
    目的 体外模拟卡环3年使用期,比较钴铬合金、纯钛和Vitallium 3种材料之间卡环固位力的差异,为可摘局部义齿设计和材料的选择提供参考。方法 利用QT800-2型球墨铸铁制作15颗金属基牙。利用钴铬合金、纯钛和Vitallium 3种材料各铸造5个卡环,卡环进入基牙的倒凹深度为0.25 mm。对每个卡环进行5000次循环测试,相当于临床使用3 a。在循环测试过程中,对卡环进行11次固位力测试,采用SPSS13.0软件包对测试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循环测试前,利用X线无损探伤技术对卡环可能存在的铸造缺陷进行检测。循环测试前后,利用扫描电镜对卡环内表面的微观形貌进行观察和分析。结果 3种卡环的固位力均随着循环次数的增加而减少;在循环测试前或测试后,3者之间相比均为Vitallium>钴铬合金>纯钛,且两两之间差异显著(P=0.000)。X线无损探伤发现,3种材料卡环的铸造缺陷多见于连接体的远心端。扫描电镜下,3种材料卡环内表面在循环测试前均未发现气孔和裂纹;循环测试后,均在卡臂尖内表面发现磨痕,但均未见裂纹产生。结论 在0.25 mm的倒凹深度,5000次循环测试前后,与钴铬合金和纯钛卡环相比,Vitallium卡环均具有最佳的固位力。钴铬合金和Vitallium卡环在0.25 mm倒凹深度可以长期保持理想的固位力。卡环在循环测试过程中的磨损,可能是固位力变化的原因之一。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临床研究
    一体式可拆卸套筒冠固定桥在无牙种植修复中的应用
    汪乔那,李明,邱憬,张晓真,吴自强,陈冬雷,徐景明,汤春波
    2015 (6):  702-707. 
    摘要 ( 319 )   PDF(1364KB) ( 267 )  
    目的 探讨种植体支持的一体式可拆卸套筒冠固定桥修复无牙的临床效果。方法 对17例无牙患者,采用一体式可拆卸套筒冠固定桥修复。共制作18个修复体,其中上颌固定桥8例、下颌固定桥10例。分别采用研磨钛基台或全瓷基台、金沉积外冠作为套筒冠内、外冠,全瓷或钴铬合金烤瓷固定桥进行最终修复。分别在戴入固定桥3个月、1年、2年、3年后进行随访,评估种植体周围三维骨吸收情况及软组织健康状况、患者主观满意度及义齿并发症。采用SPSS17.0软件包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共植入127颗种植体,其中,2颗松动,125颗种植体骨水平稳定(垂直向、水平向骨吸收均值分别约为1.2 mm、0.7 mm),种植体留存率达98.43%。单因素方差分析显示,随访期间改良菌斑指数(modified plaque index,mPLI)、改良龈沟出血指数(modified sulcus blooding index,mSBI)无显著差异(P>0.05);探诊附着水平(probing attachment level,PAL)在开始3年内平均增加1.5 mm(P<0.05)。所有患者自觉咀嚼、发音等功能显著提高,心理满意度高。18个修复体固位稳定,无折断、松动现象,2烤瓷冠崩瓷,修理次数0.11次/年/人。结论 种植体支持的无牙一体式可拆卸套筒冠固定桥能较好满足临床需要,近期修复效果稳定。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牙周炎基础治疗前、后龈沟液中SFRP1总量的变化
    王璐,周美璐,许春姣,邱喜丽,徐文华,吴凯悦,池毓坦
    2015 (6):  708-711. 
    摘要 ( 283 )   PDF(478KB) ( 222 )  
    目的 检测慢性牙周炎(chronic periodontitis, CP)患者牙周基础治疗前、后龈沟液中分泌型卷曲相关蛋白1(secreted frizzled-related protein-1,SFRP1)的总量,探讨SFRP1与CP的关系及其在CP活动中的意义。方法 选择中、重度CP患者22例为试验组,牙周健康者5例为对照组,分别在刮治前及刮治后1个月检查试验组的探诊出血指数(BI)、牙周探诊深度(PD)及临床附着丧失(CAL),并于洁治后1周、刮治后l周及刮治后1个月收集试验组的龈沟液,采用酶联免疫吸附实验测定SFRP1总量,应用SPSS19.0软件包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 刮治前(洁治后1周)龈沟液中SFRP1总量在中、重度CP组、正常对照组分别为(40.80±4.85)pg、(33.42±2.24)pg,前者显著高于后者(P<0.05)。中、重度CP组刮治后l周、1个月龈沟液中SFRP1总量分别为(45.99+5.23)pg、(36.92±4.00)pg,刮治后1个月SFRP1总量均显著低于洁治和刮治后1周,而刮治后1周龈沟液中SFRP1总量显著高于洁治后1周及刮治后1个月(P<0.05)。结论 牙周炎患者牙周基础治疗1个月后BI、PD显著改善,且SFRP1在龈沟液中的总量随牙周炎症状况的改变而变化。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口腔科复诊患者分时段预约诊疗服务序列优化算法
    胡媛,金文忠,陆耀,胡小锋,吴正一
    2015 (6):  712-715. 
    摘要 ( 230 )   PDF(513KB) ( 234 )  
    目的 通过优化序列算法,建立分时段预约就诊序列优化模型,有效缩短预约患者的总候诊时间。方法 以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口腔科预约复诊患者为研究对象,收集该科常见病的诊断名称、治疗牙位和医师花费的诊疗时间。统计后估算每种疾病的平均诊疗时间,参考“平行机”理论模型,依照“诊疗时间短优先服务”规则,优化口腔科预约诊疗序列。结果 预约诊疗顺序优化后患者的总等候时间缩短35.1%。结论 优化序列算法能够优化分时段就诊序列,从而有效缩短患者候诊时间,改善患者就医体验。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婴幼儿血管瘤口服普萘洛尔治疗后的进一步处理
    邰茂众,刘学键 ,秦中平,葛春晓,李克雷,陈涛
    2015 (6):  716-720. 
    摘要 ( 410 )   PDF(1226KB) ( 205 )  
    目的 总结婴幼儿血管瘤患儿口服普萘洛尔停药后的进一步治疗经验,探讨其后期临床干预治疗与病变分型的关系。方法 回顾分析2010年1月—2014年5月接受口服普萘洛尔停药后序贯治疗的137例婴幼儿血管瘤患儿的临床资料。其中男41例,女96例;年龄14~25个月,中位年龄16个月。口服普萘洛尔停药后疗效评价Ⅰ级1例,Ⅱ级62 例,Ⅲ级74 例,Ⅳ级0例。丘疹型31例,毛细血管扩张型11例,肥厚型74例,复合型9例,深部型12例。位于头皮3例,面部49例,颈部14例,躯干33例,四肢38例。45例合并皮肤松弛,80例合并皮肤深部软组织肥厚。采用激光治疗38例,平阳霉素注射治疗63例,手术切除20例,联合治疗16例。仍按4级评分法对序贯治疗效果进行临床评价,并记录瘢痕增生、皮肤松弛和色素改变情况。采用SPSS18.0软件包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137例患儿中,后续治疗前各型皮肤松弛和软组织肥厚发生率有显著差异。后续治疗后随访6个月~4 a,疗效评定为Ⅰ级0例,Ⅱ级0例,Ⅲ级15 例,Ⅳ级122 例。5型患儿序贯治疗前、后远期治疗效果有显著差异(P均<0.01),2例肢体邻近关节患儿术后瘢痕增生,2例注射平阳霉素患儿注射区出现轻度色素改变。结论 肥厚型、深部型和复合型婴幼儿血管瘤口服普萘洛尔治疗后易遗留病变区不同程度的皮肤松弛或软组织肥厚。婴幼儿血管瘤患儿口服普萘洛尔停药后,需根据发病部位、临床分型和残留病变特点确定序贯治疗方案。毛细血管扩张型和丘疹型病变首选激光治疗,必要时联合平阳霉素局部注射;肥厚型病变和复合型病变首选平阳霉素注射治疗,深部型病变和部分增生明显的肥厚型病和复合型病变应考虑手术治疗;术后残余浅表病变,联合应用平阳霉素注射效果较好。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经牙槽嵴顶入路液压提升法提升上颌窦底黏膜并植骨同期种植的效果评价
    杨炎忠,田小华,李小凤,龚正伟
    2015 (6):  721-725. 
    摘要 ( 262 )   PDF(1889KB) ( 285 )  
    目的 探讨经牙槽嵴顶入路液压提升法提升上颌窦底黏膜并植骨同期种植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经牙槽嵴顶入路液压提升法提升上颌窦底黏膜并植骨同期进行种植体植入术的患者25例,其中男15例,女10例,年龄40~62岁,均为上颌后牙单颗缺失,缺牙区剩余上颌窦骨高度为(4.25±1.12)mm,进行临床检查和影像学检查,评估其临床效果。结果 25例病例上颌窦底提升高度为(8.50±2.12) mm, 术中未发现上颌窦底黏膜破损,同期植入Bio-Oss骨粉并植入种植体25颗。1例患者因种植体感染于术后3周脱落,后检查发现该患者患有糖尿病,暂时放弃再次种植。其余24例患者术后观察未发现明显并发症和不良反应。随访12~18个月,所有种植体均行使良好功能。结论 液压提升法提升上颌窦底黏膜并植骨同期种植安全、可靠,手术创伤小,较传统冲顶式内提升法更加灵活,并可避免敲击震荡给患者带来的恐惧和不适,临床效果较好。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上颌窦底至牙槽嵴高度的增龄性变化
    董正杰,徐侃
    2015 (6):  726-728. 
    摘要 ( 273 )   PDF(701KB) ( 198 )  
    目的 测量不同年龄上颌第一磨牙处牙槽嵴高度,探讨其随年龄变化的规律。方法 随机选取288例成年患者,按照年龄分为青年、中年、老年3组,拍摄锥形束CT(cone-beam computed tomography, CBCT),通过Kavo eXam Vision软件测量上颌第一磨牙处牙槽嵴高度,采用SPSS16.0软件包对数据进行t检验。结果 青年组牙槽嵴高度为(9.08±3.70) mm,中年组为(10.66±3.99) mm,老年组为(12.40±4.54) mm;各组组内男女牙槽嵴高度相比无显著差异(P>0.05),各组组间牙槽嵴高度相比有显著差异(P<0.05),且随年龄增大,牙槽嵴高度逐渐增大。结论 患者性别与牙槽嵴高度的关系不大,患者年龄和牙槽嵴高度有一定关系。上颌后牙区种植患者需拍摄CBCT,了解该处牙槽嵴高度以及上颌窦的解剖结构,尤其是对年轻患者。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miR-155、miR-146a在口腔扁平苔藓患者外周血和组织中的变化与相关性研究
    梁雪艺,胡靖宇,周刚
    2015 (6):  729-734. 
    摘要 ( 234 )   PDF(849KB) ( 282 )  
    目的 探讨miRNA(miR-155、miR-146a及miR-146b)在口腔扁平苔藓(oral lichen planus, OLP)患者外周血及病损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与OLP临床特征的关系,为进一步探讨OLP的发病机制提供参考。方法 采用荧光定量PCR法,以U6基因为内参,分别检测OLP患者外周血及病损组织、健康对照外周血及组织中miR-155、miR-146a及miR-146b的相对含量。采用SPSS17.0软件包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荧光定量PCR检测显示,与正常对照组相比,外周血 miR-155 表达水平在OLP 患者中显著增高, 病损组织中升高更加明显(组织中miR-155水平是外周血中的7.0倍);而OLP患者外周血中miR-146a、miR-146b含量与对照组相比无显著差异(P=0.218,P=0.229),但OLP患者病损组织中miR-146a表达升高,显著高于对照组(P=0.003),且组织中miR-146a水平是外周血中的5倍。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外周血中miR-155的表达水平与REU计分呈高度正相关(相关系数R=0.887,P<0.01)。结论 OLP患者外周血和组织中miR-155、miR-146a异常变化表明,miR-155、miR-146a可能与OLP的发生与演进有关,OLP可能是以局部炎症为主的慢性炎症性疾病。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吸烟对慢性牙周炎患者龈沟液及牙龈组织中β防御素2、3的影响
    范云,陈栋,叶新,余方方,李玮
    2015 (6):  735-738. 
    摘要 ( 167 )   PDF(675KB) ( 260 )  
    目的 探讨吸烟对慢性牙周炎患者龈沟液(gingival crevicular fluid,GCF)及牙龈组织中β防御素(human beta def-ensin,hBD)2、3表达的影响。方法 将研究对象分为吸烟慢性牙周炎组和非吸烟慢性牙周炎组。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hBD2、3的浓度;反转录多聚合酶链反应(RT-PCR)检测hBD2、3mRNA的表达,并做半定量分析。相关数据采用SPSS 17.0软件包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在GCF中,hBD2、3在吸烟组的水平表达均低于非吸烟组;hBD2、3在2组牙龈组织样本中均有mRNA表达,其中吸烟组较非吸烟组mRNA表达水平减弱。结论 吸烟可使GCF及牙龈组织中hBD2、3的表达发生改变,提示吸烟可对牙周宿主免疫防御系统产生消极影响。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高转矩自锁托槽拔牙矫治上颌前突的效果评价
    陈双喜,唐国华,蒋雨楠,顾永佳,章婷,高美琴
    2015 (6):  739-742. 
    摘要 ( 810 )   PDF(584KB) ( 234 )  
    目的 评价和分析DamonQ高转矩自锁托槽矫治器拔牙治疗上颌前突的临床效果。方法 将40例上颌前突需拔除4颗第一前磨牙进行矫治的患者随机分为2组,Damon组上、下颌均使用DamonQ高转矩自锁托槽矫治器,MBT组上、下颌均使用传统MBT直丝弓矫治器,2组均使用滑动法整体内收上前牙。在治疗前(T0)和上前牙内收完成后(T1)测量2组患者的头颅侧位X线片。采用SPSS 11.5软件包比较2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 2组患者在T1时上前牙位置均有明显后移,2组间变化量无显著差异,但上唇位置的后移量Damon组为2.31 mm,显著小于MBT组的2.81 mm(P<0.05)。第一磨牙前移量Damon组为2.33 mm,MBT组为2.36 mm,无显著差异(P>0.05)。T1时,鼻唇角MBT组和Damon组分别为107.44°和106.33°,而鼻唇角增加量MBT组为9.17°,显著大于Damon组的7.22°(P<0.05)。上切牙与腭平面的夹角在T1时MBT组和Damon组分别为110.61°和114.11°,而其减少量MBT组为12.06°,显著大于Damon组的7.61°(P<0.05)。结论 在保证前牙内收效果的基础上,应用DamonQ高转矩托槽拔牙治疗上颌前突患者,在内收前牙阶段与MBT相比,更好地控制了前牙冠唇向转矩,避免了上前牙过度舌倾。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708例口腔鳞状细胞癌颈淋巴转移临床病理分析
    李学杰,张胜,吴汉江,朱兆夫,刘金兵
    2015 (6):  743-747. 
    摘要 ( 682 )   PDF(520KB) ( 409 )  
    目的 探讨口腔鳞状细胞癌颈淋巴转移的规律及相关临床病理学因素。方法 对708例行颈淋巴清扫术的口腔鳞状细胞癌患者进行回顾性研究,通过单因素和多因素回归分析,寻找影响口腔鳞状细胞癌颈淋巴转移的相关临床病理学因素。采用SPSS19.0软件包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口腔鳞状细胞癌的颈淋巴转移率为35.6%(252/708),各区的转移率分别为Ⅰ区30.7%(149/485), Ⅱ区33.8%(164/485),Ⅲ区22.5%(109/485),Ⅳ区8.0%(39/485),Ⅴ区4.9%(24/485)。在单因素分析中,年龄、肿瘤分化程度、肿瘤浸润深度、pT分级均与口腔鳞状细胞癌颈淋巴转移显著相关(P<0.05),而性别、原发灶部位与口腔鳞状细胞癌颈淋巴转移无显著相关性(P>0.05);在多因素分析中,仅肿瘤的分化程度、肿瘤的浸润深度、pT分级与口腔鳞状细胞癌颈淋巴转移有明显相关性(P<0.05),肿瘤浸润深度可能是口腔鳞状细胞癌发生颈淋巴转移的首要影响因素(OR=2.191)。结论 口腔鳞状细胞癌颈淋巴转移与pT分期、肿瘤浸润深度呈正相关,与肿瘤分化程度呈负相关。肿瘤浸润深度可能是口腔鳞状细胞癌颈淋巴转移的首要影响因素。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2种调方法对后牙种植修复患者咬合平衡及咀嚼肌肌力的影响
    王蓉,徐欣
    2015 (6):  748-752. 
    摘要 ( 324 )   PDF(1005KB) ( 255 )  
    目的 观察种植义齿修复患者应用2种不同调方式后,咬合平衡及咀嚼肌肌力的变化及其变化的相关联系,为种植修复的调提供依据。方法 筛选单侧后牙游离缺失患者20例,植入Ankylos种植体,随机分为A、B 2组。A组为原始调组,B组为咬合面降低组。分别在种植固定义齿调完成、修复后3个月、修复后6个月3个时间点,对其咬合情况及咀嚼肌肌电进行测量分析,获取咬合平衡指标和咀嚼肌平衡指标,应用SPSS18.0软件包对数据进行t检验,比较2组各指标间的变化及差异。结果 A、B 2组在修复后3个月,咬合平衡各指标的改变及咀嚼肌平衡指标的改变具有显著差异。修复后6个月,咬合平衡各指标的改变无显著差异,咀嚼肌平衡指标的改变差异显著。结论 后牙游离缺失种植修复患者,采用咬合面降低调法,能够达到接近对侧天然牙相似的咬合指标及咀嚼肌肌电指标。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临床总结
    游离延展上臂外侧皮瓣在口腔癌术后软组织缺损中的应用
    杨旭东,王育新,李威,文建民,洪小伟,胡勤刚
    2015 (6):  753-757. 
    摘要 ( 292 )   PDF(1509KB) ( 216 )  
    目的 探讨游离延展上臂外侧皮瓣修复口腔癌术后软组织缺损的临床疗效。方法 2011年1月—2013年12月,应用游离延展上臂外侧皮瓣一期修复15例口腔癌扩大切除术造成的软组织缺损,术前应用多普勒血流探测仪测量桡侧副动脉无变异后,根据其走行以及术中软组织缺损的面积、形态设计皮瓣,皮瓣均越过肱骨外上髁,面积为4 cm×5 cm~11 cm×5 cm,血管蒂长约10cm。供区创面直接拉拢缝合。结果 14例皮瓣成活,1例因术后第2天发生动脉血管危象,抢救皮瓣无效,皮瓣坏死。术后随访12个月以上,所有患者均无肿瘤复发,肘部瘢痕较细,肘运动无障碍,未出现桡神经损伤引起的垂腕,2例患者供区局部有麻木感,6个月后症状减轻。术后患者语言功能恢复良好,鼻咽纤维镜检查吞咽顺利,腭咽闭合良好。所有患者likert评分法均为4~5分。结论 游离延展上臂外侧皮瓣解剖恒定、厚度适宜、血供可靠,是修复口腔癌术后软组织缺损的一种较好的选择。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口腔医学教育
    翻转课堂教学法在口腔颌面外科本科教学中的应用
    蔡鸣,曹霞,房笑,王旭东,张丽莉,郑家伟,沈国芳
    2015 (6):  758-762. 
    摘要 ( 185 )   PDF(705KB) ( 353 )  
    翻转课堂教学法是一种完全不同于传统教学方法的新型教学模式,本文概述了翻转课堂教学法的发展和特点,探讨了如何构建口腔颌面外科学本科翻转课堂教学法,讨论了课程改革和建设的方案,分析了可能存在的挑战。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案例报告
    腮腺腺鳞癌1例报告及文献复习
    陈蔚华,裴婧,卓夏阳
    2015 (6):  763-765. 
    摘要 ( 488 )   PDF(1286KB) ( 267 )  
    腮腺腺鳞癌是一种罕见的高度恶性肿瘤,本文报告1例发生于61岁男性患者的腮腺腺鳞癌,并结合文献对其临床和病理特征、诊断和治疗等进行讨论。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颊间隙软组织内骨瘤1例报告及文献复习
    韩玉敏,王艳,高倩倩,冯晓宇,卜令学,冯元勇,尚伟
    2015 (6):  766-768. 
    摘要 ( 346 )   PDF(942KB) ( 221 )  
    骨瘤是常见的由分化成熟的骨组织构成的良性肿瘤,分为3型:中央型、外周型和骨外型,其中骨外型也称为软组织骨瘤,非常少见。发生于口腔软组织的骨瘤极为罕见,本文报告1例颊间隙和颞下间隙骨瘤病例,并结合相关文献对其组织来源、病理分型、鉴别诊断和治疗等进行探讨。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